图书介绍
- 作者:林汉达 著
- ISBN:9787514853353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9-03-01
- 丛书名:
- 开本:32开
- 套装数量:
- 外文名称:
- 页数:
- 正文语种:
- 字数:
评分
内容简介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先生编著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从春秋时期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三国归晋,共122个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名家导读版)》在《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珍藏版)》的基础上分为三册,分别是《列国争霸的春秋战国》《强盛繁荣的西汉东汉》《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在保留珍藏版原有内容外,还增加了名家录制的音频,让小读者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扫码听书;书后还附有思考题,让小读者在读后可以进行思考,加深对书的理解。
作者简介
林汉达,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常年从事通俗读物的写作,尤以写历史读物见长,并尝试语文和历史的结合。其作品除《中国历史故事集》外,还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等。
精彩书评
这些用“规范化普通话”编写的通俗历史故事,不但青年读来容易懂,老年读来也津津有味,是理想的历史入门书。这样的书,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实在太少了。
――周有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任溶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
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艰难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他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这样的“小事”,不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
《中国历史故事集》对我后来从事文科教育,特别是读了大学的中文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它们进入了我的生活。
――康震(央视百家讲坛名师、诗词大赛评委、北师大教授)
精彩书摘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约会诸侯共同订立盟约。盟约上最要紧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尊重天王,扶助王室;第二条是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十多个中原诸侯国参加大会,订立盟约,大伙儿都尊齐桓公为霸主(霸主是诸侯领袖的意思)。
可是南方有个大国叫楚国(在湖北),不但不参加中原的联盟,还把郑国拉过去了。齐桓公正跟管仲商议着怎么去征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国都在北京大兴)派使者到齐国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来势非常凶猛。燕国打了几个败仗,眼瞧着老百姓都要给山戎杀害了,央告霸主快发兵去救。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得先打退山戎。北方太平了,才能够专心对付南方。”齐桓公就率领大队人马,往北方去支援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的大军到了燕国,山戎早已逃回去了,抢走了一批壮丁女子和无数值钱的东西。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到咱们一走,他们准又进来抢劫。要安定北方,非打败山戎不可。”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燕国的国君燕庄公,要带领燕国的人马作为前队,打头阵。齐桓公说:“贵国的人马刚跟山戎打了仗,已经辛苦了,还是放在后队吧。”燕庄公说:“离这儿八十里地,有个无终国(在河北玉田),跟我们一向很好。要是请无终国出兵帮助我们,我们就有了带路的了。”齐桓公立刻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无终国的国君。无终国答应了,愿意做向导,派了一位大将带着一队人马来支援燕国和齐国。
齐桓公请无终国的人马带路,把山戎打败了,救出了不少被山戎掳去的青年男女。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中原,山戎的大王密卢逃到孤竹国(在河北卢龙到辽宁朝阳一带地方)借兵去了。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再去征伐孤竹国。
三国的人马就又往北前进,到了孤竹国附近的地方,就碰到了山戎的大王密卢和孤竹国的大将黄花。他们每人带着一队人马前来对敌,又给齐国的大军乒乒乓乓地打了个落花流水。齐桓公一瞧天不早了,就安营下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国。
到了头更天的时候,士兵们带着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来见齐桓公。齐桓公一看,他跪在地下,双手捧着一颗人头,就问他:“你来干什么?”黄花两只手高高举起,奉上人头,自己耷拉着脑袋说:“我们的大王答里呵不听我良言相劝,非得帮助山戎不行。这会儿我们打了败仗,答里呵把老百姓带走,亲自到沙漠去请救兵。我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来投降,情愿在大王手底下当个小卒子。我情愿带路去追赶答里呵,省得他回来报仇。”齐桓公和管仲把那颗人头仔细瞧了一阵子,又叫将士们认了认,还真是山戎大王密卢的脑袋,这就断定他们内部起讧,窝里反了,就把黄花留下。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他们更加相信了黄花的话。齐桓公怕答里呵逃远了,马上叫燕庄公带着燕国人马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率领全部人马跟着黄花去追答里呵。黄花在前头带路,中原的大军在后头跟着,浩浩荡荡,一路赶去。到了掌灯的时候,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当地人把它叫“迷谷”。只见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没边没沿。别说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东南西北来。中原人哪儿到过这样的地方,大伙儿全迷了道儿。
齐桓公和管仲急得什么似的,赶紧去问黄花。嗬!哪儿还有他的影儿?他已经跑了。大伙儿才知道中了黄花的诡计了。原来黄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倒是真的;投降中原可是假的。管仲说:“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不可再走了。”齐桓公立刻下令收兵。天一会儿比一会儿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
往后越来越黑,真是天昏地暗,什么也瞧不见。他们就在这没边没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冻了一夜。胆小的和怕冷的小兵已经死了好几十个。好容易盼到天亮,可是又有什么用呐?眼前还是黄澄澄的一片平沙,罩着灰扑扑的一层雾气,道儿在哪儿呐?这块鬼地方连一点儿水都没有,要是走不出去,别说饿死,渴也得把人渴死。
大伙儿正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管仲猛然想出一个主意来了。狗,鸽子,还有蜜蜂,不管离家多远,向来不会迷路的。他就向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咱们在后头跟着,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说:“试试瞧吧。”他们就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自由自在地走着,真的,老马识途,领着大队人马出了迷谷,回到原来的路上。大伙儿这才透了一口气。
前言/序言
作品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深厚,那么多人物和事件,要给少儿读者讲起来的确不容易;要让他们有兴趣看,能够明白、记住更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和雪岗先生在书里,没有就事论事地照搬正史去讲历史,而是从春秋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精心选择出数百个故事,讲给小读者听。这些故事里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也有绵里藏针、斗智斗勇的小细节,方方面面,把这段历史中,少年儿童应该了解知道的人物和事件,都囊括在里面。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就能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概貌,激起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愿望。
书中所有选择的这些故事,都有可靠的来源,出自信史。像有些流传很广泛的传说,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虽然绘声绘色很精彩,却没有可靠的史料根据,作者都没有采用。作者讲述的历史故事,既生动活泼,又尊重历史,客观叙述。这也是许多读者不去选择那些生编硬造的戏说历史书,而选择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的原因。
两位作者很会讲故事,懂得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丝线串珠的办法,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上勾下连,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用带有“京味”的语言,把这些故事娓娓讲述出来,如道家常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故事里,一个个历史人物都鲜活起来,有声有色,令人过目不忘。为适应小读者阅读能力和习惯,作者很少使用长句子,句子不长不短,很适中;用的词语也浅显平实,是好记易懂的普通话,对一些实在无法回避的人名、地名的生僻字,也加注了拼音和注释。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一位人物的脾气秉性,都能用不多的文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又生动又活泼,读起来毫不费力。所以,读者在读过这部作品后,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都能有很大的提高。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都喜欢选择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读物中,不仅仅有好看的内容和故事,还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孩子常读这样的书,潜移默化,就会受到熏陶,成长为一个精神高尚的人。这部作品,已成为几代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几代做父母的人,都毫不犹豫地为孩子选择这部作品。因为,在作者讲述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里,从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身上,能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智慧、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读者可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塑造美好心灵上,《中国历史故事集》这部历史启蒙读物,与众多的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一样,也有着同样的功能。
2015年5月,完整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出版后,很快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一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原副总编辑、史学专家)、罗京生(《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颜世佳(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历史学科教研员)都对《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出版表示了祝贺,认为这是一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历史启蒙读物,无论是编排方式,还是语言特点,都是难得的精品。众多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对该套书的出版进行了报道,《新京报》2015年7月4日以“历史读物如何亲近孩子”的标题整版刊出《中国历史故事集》的报道,《京华时报》2015年6月27日,以“雪岗口语化接力续写林汉达‘故事集’”的标题介绍了这套图书。除此以外,《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博览群书》等数十家媒体都对《中国历史故事集》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和介绍。
从1962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第一册“春秋故事”出版以来,这部作品就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许多成年人读者。可以说,许多人是看这部书长大的,受它的引领爱上了历史,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长廊的。如今一些五六十岁、已经做了爷爷、奶奶的人,还依然记得当年读过的这套书。
那些小读者和曾经的“小读者”的数百万条的热捧评价,一版再版,50年畅销不衰、累计上涨达千万册的印数,印证了读者对这套书的认可,也是作者得到的最好的回报。正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许多人就是通过读林汉达的这本书,才喜欢上历史,甚至选择学习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见到的最棒的历史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