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 作者:林汉达 著
- ISBN:9787514847048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8-11-01
- 丛书名: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 开本:16开
- 套装数量:
- 外文名称:
- 页数:122
- 正文语种:中文
- 字数:120000
评分
4.9
非常值得推荐
超过3700+条评论
好评
900+
追评
7
中评
3
差评
0
视频
1
内容简介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京味语言大师的传世之作!家庭书架的珍藏精品!一套经典的历史晋级读物!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林汉达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春秋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原貌。
内容简介
在《春秋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作者林汉达取材于正史,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以通俗、通顺的文笔还原了历史原貌,描绘了二十余个历史片断,再现了春秋时期真实的著名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
作者的写作也非常有特点,用丝线串珠的方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的写作也非常有特点,用丝线串珠的方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先生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一生向传统教育挑战。对中国的汉语拼音改革、成语通俗化、扫盲等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等是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经典。
目录
千金一笑
兄弟相残
暗箭伤人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
仙鹤坐车
唇亡齿寒
五张羊皮
“仁义”大旗
饱不忘饥
退避三舍
犒军救国
放虎回山
桃园打鸟
一鸣惊人
搜孤救孤
晏子使楚
混出昭关
鱼肚藏剑
掘墓鞭尸
夹谷之会
石屋养马
卧薪尝胆
兄弟相残
暗箭伤人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
仙鹤坐车
唇亡齿寒
五张羊皮
“仁义”大旗
饱不忘饥
退避三舍
犒军救国
放虎回山
桃园打鸟
一鸣惊人
搜孤救孤
晏子使楚
混出昭关
鱼肚藏剑
掘墓鞭尸
夹谷之会
石屋养马
卧薪尝胆
精彩书摘
《春秋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瑕叔盈正要把车拉走,又来了一位红脸长胡须的大汉,把他一挡,说:“光是拿着走三步,不算稀罕。我能拿着大旗当长枪耍!”大伙儿一瞧,原来是颍考叔。他拿起旗杆,左抡右转,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耍得那面大旗扑噜噜扑噜噜地直响。看的人惊讶得伸出了舌头,都缩不回去。郑庄公格外高兴,他夸奖着说:“真是老虎一样的将军,当得起做先锋,车给你了!”
话刚说完,又出来了一位挺漂亮的少年将军,就是公孙子都。他是个贵族,骄横惯了的,一向瞧不起颍考叔,说颍考叔是平民出身的大老粗。子都指着颍考叔吆喝(吆yao)一声,说:“你行,我就不行?车留下!”颍考叔见子都来势凶猛,再说郑庄公已经说过把车给他了,他就一手拿着旗子,一手拉着车,飞快地跑开了。子都骂他不讲理,拿着一支方天画戟(ji)直追上去。郑庄公赶紧叫大臣把他劝回来,子都才住了手,嘴里还咕哝着:“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不懂规矩的东西!”
郑庄公说:“两只老虎不可相争。你也别生气,我自有道理。”说着,另外备了两套车马,一套赏给子都,一套赏给瑕叔盈,也没派颍考叔的不是。这时候,公子吕死了,郑庄公格外爱惜这几个将军。子都争了面子,也就不说什么了。颍考叔本来是个直心人,隔了一宿,早把抢车的事忘了。大伙儿还跟往常一样地练兵,准备去打许国。
到了七月里,郑庄公拜颍考叔为大将,公孙子都和瑕叔盈为副将,率领大军去打许国。子都嘴上不说,心里很不服气。他跟颍考叔肩膀一边齐,已经够别扭了,怎么能在他的手下呐?他就自己带领一支兵马,不听颍考叔的指挥。
颍考叔是主将,格外卖力气。交战的时候,他杀了许国的大将,立了头功。许国的兵马逃进城去,再也不敢出来了。大伙儿兴高采烈地围攻许城。颍考叔叫士兵们挖土挑土,要在城墙下堆个小土丘。城上射箭,扔石灰;城下挑土,堆小丘,斗争得万分激烈。没多久工夫,小土丘已经堆得有城墙半截儿高了。颍考叔拿着一面大旗,往土堆上飞似的跑去,像跳高似的那么一蹦,一下子跳上了城头。
子都一见颍考叔上了城头,怕他又立大功,一股子忌妒的火焰在他心头烧着,再也压不下去,就在人堆里对准颍考叔,偷偷地放了一支冷箭,正射中后心。颍考叔连人带旗子,一个跟头从城头上摔了下来。瑕叔盈见了,还当他是给敌人打死的,气冲冲地拾起那面旗子,也像颍考叔那样一蹦,跳上了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子。那些士兵一瞅见,大伙儿吆喝着,全上了城头,杀了许国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郑国的大军涌进城去。许国的国君看抵挡不住,扮作老百姓,早已逃了。
颍考叔一死,子都率领着大军得胜回朝,还把颍考叔的功劳全都算在自己身上,这风光就不用提了。郑庄公赏赐有功劳的将士,子都得了头功,郑庄公赐给他许多金子和绸缎,还让他做了大将。
郑庄公想起老虎似的将军颍考叔,很难受地问子都:“颍考叔是怎么死的?”子都听了,一愣(leng),脊梁上好似倒了一桶冰水,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想准是给给……给敌人射死的。”郑庄公见他说话吞吞吐吐,心里起了疑。郑庄公也模模糊糊地昕人说,颍考叔是给本国人射死的,要不,那支箭怎么能由后心穿进去呐?他想:“要是本国人的话,谁是他的仇人呐?也许是跟他夺过车的公孙子都吧?可是子都哪儿能干出这种事来啊?大丈夫不能暗箭伤人。不,不能是他。”郑庄公就叫人上供,诅咒那个射死颍考叔的人。
当时人都迷信,郑庄公这么一上供一诅咒,将士们不由得互相猜疑起来。公孙子都见到大伙儿全都愁眉苦脸,心里别别扭扭的,他也只好跟着人家愁眉苦脸,跟着人家假装诅咒那个害死颍考叔的人。可他一听到有人怀疑是这个人,有人怀疑是那个人,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好像别人都在讥笑他。他一闭上眼睛,就见颍考叔向他笑,笑他是个胆小鬼,笑他冒功领赏,不敢见人。他睁开眼睛四周围盯着别人,别人都变成了颍考叔,默默无声地瞪着他。他吓得直发抖。大伙儿诅咒,他受不了;大伙儿猜疑,他更受不了,要天天这么下去,还不如干脆死了呐。他就上郑庄公跟前直说:“颍考叔是我射死的!”说着就自杀了。大伙儿这才知道颍考叔死得冤。没想到公孙子都外貌长得这么漂亮,内心可这么狠毒。
……
瑕叔盈正要把车拉走,又来了一位红脸长胡须的大汉,把他一挡,说:“光是拿着走三步,不算稀罕。我能拿着大旗当长枪耍!”大伙儿一瞧,原来是颍考叔。他拿起旗杆,左抡右转,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耍得那面大旗扑噜噜扑噜噜地直响。看的人惊讶得伸出了舌头,都缩不回去。郑庄公格外高兴,他夸奖着说:“真是老虎一样的将军,当得起做先锋,车给你了!”
话刚说完,又出来了一位挺漂亮的少年将军,就是公孙子都。他是个贵族,骄横惯了的,一向瞧不起颍考叔,说颍考叔是平民出身的大老粗。子都指着颍考叔吆喝(吆yao)一声,说:“你行,我就不行?车留下!”颍考叔见子都来势凶猛,再说郑庄公已经说过把车给他了,他就一手拿着旗子,一手拉着车,飞快地跑开了。子都骂他不讲理,拿着一支方天画戟(ji)直追上去。郑庄公赶紧叫大臣把他劝回来,子都才住了手,嘴里还咕哝着:“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不懂规矩的东西!”
郑庄公说:“两只老虎不可相争。你也别生气,我自有道理。”说着,另外备了两套车马,一套赏给子都,一套赏给瑕叔盈,也没派颍考叔的不是。这时候,公子吕死了,郑庄公格外爱惜这几个将军。子都争了面子,也就不说什么了。颍考叔本来是个直心人,隔了一宿,早把抢车的事忘了。大伙儿还跟往常一样地练兵,准备去打许国。
到了七月里,郑庄公拜颍考叔为大将,公孙子都和瑕叔盈为副将,率领大军去打许国。子都嘴上不说,心里很不服气。他跟颍考叔肩膀一边齐,已经够别扭了,怎么能在他的手下呐?他就自己带领一支兵马,不听颍考叔的指挥。
颍考叔是主将,格外卖力气。交战的时候,他杀了许国的大将,立了头功。许国的兵马逃进城去,再也不敢出来了。大伙儿兴高采烈地围攻许城。颍考叔叫士兵们挖土挑土,要在城墙下堆个小土丘。城上射箭,扔石灰;城下挑土,堆小丘,斗争得万分激烈。没多久工夫,小土丘已经堆得有城墙半截儿高了。颍考叔拿着一面大旗,往土堆上飞似的跑去,像跳高似的那么一蹦,一下子跳上了城头。
子都一见颍考叔上了城头,怕他又立大功,一股子忌妒的火焰在他心头烧着,再也压不下去,就在人堆里对准颍考叔,偷偷地放了一支冷箭,正射中后心。颍考叔连人带旗子,一个跟头从城头上摔了下来。瑕叔盈见了,还当他是给敌人打死的,气冲冲地拾起那面旗子,也像颍考叔那样一蹦,跳上了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子。那些士兵一瞅见,大伙儿吆喝着,全上了城头,杀了许国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郑国的大军涌进城去。许国的国君看抵挡不住,扮作老百姓,早已逃了。
颍考叔一死,子都率领着大军得胜回朝,还把颍考叔的功劳全都算在自己身上,这风光就不用提了。郑庄公赏赐有功劳的将士,子都得了头功,郑庄公赐给他许多金子和绸缎,还让他做了大将。
郑庄公想起老虎似的将军颍考叔,很难受地问子都:“颍考叔是怎么死的?”子都听了,一愣(leng),脊梁上好似倒了一桶冰水,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想准是给给……给敌人射死的。”郑庄公见他说话吞吞吐吐,心里起了疑。郑庄公也模模糊糊地昕人说,颍考叔是给本国人射死的,要不,那支箭怎么能由后心穿进去呐?他想:“要是本国人的话,谁是他的仇人呐?也许是跟他夺过车的公孙子都吧?可是子都哪儿能干出这种事来啊?大丈夫不能暗箭伤人。不,不能是他。”郑庄公就叫人上供,诅咒那个射死颍考叔的人。
当时人都迷信,郑庄公这么一上供一诅咒,将士们不由得互相猜疑起来。公孙子都见到大伙儿全都愁眉苦脸,心里别别扭扭的,他也只好跟着人家愁眉苦脸,跟着人家假装诅咒那个害死颍考叔的人。可他一听到有人怀疑是这个人,有人怀疑是那个人,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好像别人都在讥笑他。他一闭上眼睛,就见颍考叔向他笑,笑他是个胆小鬼,笑他冒功领赏,不敢见人。他睁开眼睛四周围盯着别人,别人都变成了颍考叔,默默无声地瞪着他。他吓得直发抖。大伙儿诅咒,他受不了;大伙儿猜疑,他更受不了,要天天这么下去,还不如干脆死了呐。他就上郑庄公跟前直说:“颍考叔是我射死的!”说着就自杀了。大伙儿这才知道颍考叔死得冤。没想到公孙子都外貌长得这么漂亮,内心可这么狠毒。
……
前言/序言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为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画这回请年轻画家上了色,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竞不觉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本书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即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长销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五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2006年我退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陆续写出了后五种,即《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和《清朝故事》。这样,十种一套、完整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就出齐了。从第一本到第十本,经过了五十多年,由两代作者接力完成。这算得上我国出版界一件趣事。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竞不觉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本书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即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长销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五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2006年我退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陆续写出了后五种,即《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和《清朝故事》。这样,十种一套、完整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就出齐了。从第一本到第十本,经过了五十多年,由两代作者接力完成。这算得上我国出版界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