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 作者:张炜 著,赵光宇,麻三斤,有村,赵喻非,孙超 绘
- ISBN:12564748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1-01
- 丛书名:
- 开本:16开
- 套装数量:
- 外文名称:
- 页数:
- 正文语种:
- 字数:
评分
4.9
非常值得推荐
超过2400+条评论
好评
800+
追评
7
中评
1
差评
0
视频
20+
内容简介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海边童话》系列是著名作家张炜先生创作的10篇童话。每个人都有童年,与大自然声气相通。在张炜的笔下,一切生命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沐浴阳光,成长和生存。作家以简洁有力又温暖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引领小读者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欣赏生活,思考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人、美与爱等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山东省栖霞市人,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等多种文字。
着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作品获海内外多项大奖。
自1974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近作《少年与海》《兔子作家》《寻找鱼王》等反响强烈,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5中国好书、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等多种文字。
着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作品获海内外多项大奖。
自1974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近作《少年与海》《兔子作家》《寻找鱼王》等反响强烈,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5中国好书、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精彩书评
《海边童话》有两个新的突破,也是儿童文学领域的两个新突破。一是张炜先生开创了儿童文学中海岸线文学的新品类。二是这套图书集中体现了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当中的美文文化。看他的童话作品就像看小电影,就像欣赏一幅幅油画,这套书将儿童文学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著名童书出版人海飞
张炜先生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是中国原创文学的骄傲。如今,张炜先生将目光聚焦童书创作,这是孩子的福音,也是中国文学之幸事。
――资深出版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海栖
《海边童话》系列在文学质地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它追求典雅精湛的文学品质,审美风格新鲜隽永,语言上充满灵性灵气,有着词约义丰、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它鲜明体现了经典作品所特有的永恒性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从这一角度看,《海边童话》系列有了再塑新时代儿童文学经典的可能。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
儿童要读《海边童话》,因为你要获取生命的密码;家长要读《海边童话》,因为可以通过读这篇童话进入儿童生命的园乡;老师要读《海边童话》,因为通过读这篇童话才能教会孩子们纯文学、美文学,才能给孩子们灌输生命教育的理念。
――资深出版人 高继民
一部儿童文学,如果有阅历的成年人觉得肤浅,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同样要深入人性的内部和底层。《海边童话》也是对我个人的文字、文学力量检验和鉴定,这是我个人文学创作的小历史。
――张炜
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用有趣温暖的文字,带领孩子在童话中认识世界。
――新华社
张炜将他四十多年来在文学长旅上持续进行的对生命的探索,对道德品质的建构,都用童话故事鲜活饱满地讲述了出来,用童话为孩子心灵塑形,让孩子在童话中迎接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成长旅程。
――《扬子晚报》
“海边童话”是张炜先生创作的童话系列。他以简洁有力、有趣温暖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异想天开、浪漫奇特又仿佛确有其事的自然童话王国,用童话为孩子的心灵塑形。
――《新民周刊》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著名童书出版人海飞
张炜先生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是中国原创文学的骄傲。如今,张炜先生将目光聚焦童书创作,这是孩子的福音,也是中国文学之幸事。
――资深出版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海栖
《海边童话》系列在文学质地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它追求典雅精湛的文学品质,审美风格新鲜隽永,语言上充满灵性灵气,有着词约义丰、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它鲜明体现了经典作品所特有的永恒性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从这一角度看,《海边童话》系列有了再塑新时代儿童文学经典的可能。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
儿童要读《海边童话》,因为你要获取生命的密码;家长要读《海边童话》,因为可以通过读这篇童话进入儿童生命的园乡;老师要读《海边童话》,因为通过读这篇童话才能教会孩子们纯文学、美文学,才能给孩子们灌输生命教育的理念。
――资深出版人 高继民
一部儿童文学,如果有阅历的成年人觉得肤浅,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同样要深入人性的内部和底层。《海边童话》也是对我个人的文字、文学力量检验和鉴定,这是我个人文学创作的小历史。
――张炜
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用有趣温暖的文字,带领孩子在童话中认识世界。
――新华社
张炜将他四十多年来在文学长旅上持续进行的对生命的探索,对道德品质的建构,都用童话故事鲜活饱满地讲述了出来,用童话为孩子心灵塑形,让孩子在童话中迎接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成长旅程。
――《扬子晚报》
“海边童话”是张炜先生创作的童话系列。他以简洁有力、有趣温暖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异想天开、浪漫奇特又仿佛确有其事的自然童话王国,用童话为孩子的心灵塑形。
――《新民周刊》
精彩书摘
《大熊的故事》
他们听过这个故事,都着迷那片林子,还有老熊。睡前,他们商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去那片林子,亲眼看一看那头老熊。
这一天,大壮和小花好像刚刚注意到一个事实:小院的大门一直紧紧关闭,院墙高高的。那扇绿色的大门只供家里人进出。大壮说:“小花,我终于明白了,家里人最怕我们出门,那是担心咱们遇到林子里的那头老熊。”
小花看看大门说:“嗯,肯定是这样。”
白天的许多时候家里只有他们俩,因为爸爸妈妈要出去忙自己的事情,小男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是个例外,这一天全家都在一起,大壮和小花觉得是最好的时光。平时他们只好自己玩:最有趣的是捉迷藏,不过后来连这个也不想玩了,因为小院中的每个角落都熟悉极了。
“我觉得真没意思!”大壮说。
小花咂咂嘴:“我和你一样。”
他们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到小院外边去!世界多大啊,他们却要锁在这个院子里!而且,北边有一片大林子,林子边上还有一头站立的老熊。
他们在小院里徘徊,不时抬头看看高高的院墙。后来,小花就这样往高处盯啊盯啊,突然身子一弓,两只前爪紧紧按地,猛地一跃,飞到了墙上!“啊,小花!啊你飞上去了,真了不起啊……”大壮惊呆了,连连喊着。
小花在墙上呼喊:“跳!跳!前爪使劲儿……就像我那样……”
大壮跳了不知多少次,每一次都重重地跌倒,身上沾满泥土和草屑。他绝望了:“我真是个笨家伙……”
小花一直看着他在下面折腾,最后只好自己跳到院外。
这是小花长大后第一次来到外面的世界。她惊喜,好奇,却不敢耽搁太久:第一次只想匆匆看过,然后快些赶回去。她担心大壮独自关在院内会急坏的。
《第一次乘船》
黄狗阿贝早已习惯了称男主人“爸爸”,随上家里的两个孩子一起叫着。女主人对阿贝说起丈夫,也说:“你爸爸”。
“我爸爸是个船长,”阿贝对街上的其他狗说。所有的狗都见过船:与车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水中来回走动。他们说:“船像鱼一样,好大的鱼啊!”
“鱼算什么!船上载了好多东西和人……”阿贝说。
大家不吭声了。“我爸爸是船长!”阿贝再次强调这个事实。
爸爸去码头时,他尾随了好几次。他想到跟前去看看那条神奇的大船,更想看到爸爸怎样开动它,怎样对船上的人下达命令。他想把看到的一切讲给街上的伙伴们听。
爸爸没有发现他跟在后面。他有一次真的走到了离码头不远的地方。这里的人真多,船也多。许多船挤在一起,上面堆了网具,站了吆吆喝喝的一伙人,他们都穿了齐胸高的胶皮裤,亮闪闪的。他知道这是一条渔船,船上是打鱼的人。
他发现爸爸登上的是完全不同的船:白色,又漂亮又干净,还有小房子一样的驾驶舱。“爸爸是船长,他就该有这么好的一条船!”他渴望一直跑过去,随爸爸一块儿登船。可是他最终还是不敢挨近码头,那里的人多凶,粗粗的嗓门多吓人……
阿贝记起了以前见过的一幕:一条船靠岸了,一些穿胶皮裤的人有的跳下来,有的留在船上;一个叼着烟斗的满脸横肉的家伙大喊大叫,指挥他们把一条小海豚用吊杆吊起来。小海豚已经死了,血从身上淌下来。他那次吓坏了,回到家里一整天不吭声,妈妈说阿贝怎么了?他还是不吭声。
白轮船发出“昂!昂昂!”的声音,然后一点点启动。海面上撒开一条白色的水练,船驶离了码头。船越开越快,一直向着大海深处驶去。
他想爸爸这会儿一定在亲手驾船。船长就是舵手,这大概是一回事。他望着这条船,一直望着。他看到了大海深处有一个岛,灰绿色,隐约还能看到上面的房子,树木……白船就来往于海岛与码头之间。
《歌声和炉火》
就在这一天,小孩子的爸爸动手安装火炉了。整个的过程蝈蝈都看在眼里:一个铁盘上面放了炉膛,然后按上一截长长的铁筒。一篮木柴提来了,它们整整齐齐码在一边。
火炉点着了。啊,噜噜噜,火炉很快唱起来。这歌声时高时低,是男中音歌唱家。蝈蝈觉得自愧不如:他第一次听火炉唱歌。
蝈蝈这会儿终于明白了:世界离不开美妙的歌声!就因为有了火炉的歌唱,整个房间都变得暖融融的,自己忍不住也想唱。可是他在火炉时而雄壮时而委婉的歌声里完全陶醉了,已经忘记了一展歌喉。
火炉唱的是四季之歌:从春天唱到冬天。春花怎样开,夏天的河水怎样引来一群孩子,秋天满山遍野的果实有多甜,冬天的雪多么洁白,全唱出来了。
蝈蝈知道火炉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兄长,去过的地方和经历的事情比自己多十倍,没有什么不懂的。这是多好的相遇啊,这会儿自己和火炉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他们将一起迎来这个漫长而幸福的冬天。在这个温暖的屋子里,自己将和他结下深深的友谊。
在火炉放低声音时,蝈蝈终于腼腆地开口:“火炉大哥您好!我也是一个歌手,我叫蝈啊蝈……”
“啊?你就是那个有名的田园歌手?所有人,特别是女人和孩子都要追的那个‘歌星’?”火炉发出“啪”的一声,可能在黑影里兴奋地拍了一下巴掌。
“不敢自夸。不过我真的是那只‘蝈啊蝈’……真的,大哥!”
火炉发出笑声:“就叫‘蝈蝈’嘛!怎么多出一个‘啊’字?”
“对不起,我一激动就结巴、结巴起来了……”蝈蝈不好意思了。
“我们这些歌手有点别的毛病不要紧,结巴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的嗓子要响,嘴头子要利索……老弟,我说多了。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蝈蝈叹一声:“我夏天着了凉,夜里躺在绿豆叶子上睡着了,半夜的露水,您知道是很凉的……醒来没精打采,刚哼了一支小曲儿就被人逮住了,然后糊里糊涂进了这一家。”
火炉“嗯”了一声:“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家人还好吧?”
“小孩子太调皮了,用草梗扫我的肚子,痒死了。吃得还行。我馋南瓜花。”蝈蝈两根长须活动着,又伸手捋了一下,显出很帅气的样子。
火炉在微弱的光线里望着他,咂咂嘴:“我没吃过那东西,不过肯定是一种美味。世上的美味是很多的,对我来说,松木和槐木晒干了,再劈成一片一片,嚼起来是最香的。柞木太硬了,要有好牙口,我的牙齿还行……”
……
他们听过这个故事,都着迷那片林子,还有老熊。睡前,他们商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去那片林子,亲眼看一看那头老熊。
这一天,大壮和小花好像刚刚注意到一个事实:小院的大门一直紧紧关闭,院墙高高的。那扇绿色的大门只供家里人进出。大壮说:“小花,我终于明白了,家里人最怕我们出门,那是担心咱们遇到林子里的那头老熊。”
小花看看大门说:“嗯,肯定是这样。”
白天的许多时候家里只有他们俩,因为爸爸妈妈要出去忙自己的事情,小男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是个例外,这一天全家都在一起,大壮和小花觉得是最好的时光。平时他们只好自己玩:最有趣的是捉迷藏,不过后来连这个也不想玩了,因为小院中的每个角落都熟悉极了。
“我觉得真没意思!”大壮说。
小花咂咂嘴:“我和你一样。”
他们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到小院外边去!世界多大啊,他们却要锁在这个院子里!而且,北边有一片大林子,林子边上还有一头站立的老熊。
他们在小院里徘徊,不时抬头看看高高的院墙。后来,小花就这样往高处盯啊盯啊,突然身子一弓,两只前爪紧紧按地,猛地一跃,飞到了墙上!“啊,小花!啊你飞上去了,真了不起啊……”大壮惊呆了,连连喊着。
小花在墙上呼喊:“跳!跳!前爪使劲儿……就像我那样……”
大壮跳了不知多少次,每一次都重重地跌倒,身上沾满泥土和草屑。他绝望了:“我真是个笨家伙……”
小花一直看着他在下面折腾,最后只好自己跳到院外。
这是小花长大后第一次来到外面的世界。她惊喜,好奇,却不敢耽搁太久:第一次只想匆匆看过,然后快些赶回去。她担心大壮独自关在院内会急坏的。
《第一次乘船》
黄狗阿贝早已习惯了称男主人“爸爸”,随上家里的两个孩子一起叫着。女主人对阿贝说起丈夫,也说:“你爸爸”。
“我爸爸是个船长,”阿贝对街上的其他狗说。所有的狗都见过船:与车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水中来回走动。他们说:“船像鱼一样,好大的鱼啊!”
“鱼算什么!船上载了好多东西和人……”阿贝说。
大家不吭声了。“我爸爸是船长!”阿贝再次强调这个事实。
爸爸去码头时,他尾随了好几次。他想到跟前去看看那条神奇的大船,更想看到爸爸怎样开动它,怎样对船上的人下达命令。他想把看到的一切讲给街上的伙伴们听。
爸爸没有发现他跟在后面。他有一次真的走到了离码头不远的地方。这里的人真多,船也多。许多船挤在一起,上面堆了网具,站了吆吆喝喝的一伙人,他们都穿了齐胸高的胶皮裤,亮闪闪的。他知道这是一条渔船,船上是打鱼的人。
他发现爸爸登上的是完全不同的船:白色,又漂亮又干净,还有小房子一样的驾驶舱。“爸爸是船长,他就该有这么好的一条船!”他渴望一直跑过去,随爸爸一块儿登船。可是他最终还是不敢挨近码头,那里的人多凶,粗粗的嗓门多吓人……
阿贝记起了以前见过的一幕:一条船靠岸了,一些穿胶皮裤的人有的跳下来,有的留在船上;一个叼着烟斗的满脸横肉的家伙大喊大叫,指挥他们把一条小海豚用吊杆吊起来。小海豚已经死了,血从身上淌下来。他那次吓坏了,回到家里一整天不吭声,妈妈说阿贝怎么了?他还是不吭声。
白轮船发出“昂!昂昂!”的声音,然后一点点启动。海面上撒开一条白色的水练,船驶离了码头。船越开越快,一直向着大海深处驶去。
他想爸爸这会儿一定在亲手驾船。船长就是舵手,这大概是一回事。他望着这条船,一直望着。他看到了大海深处有一个岛,灰绿色,隐约还能看到上面的房子,树木……白船就来往于海岛与码头之间。
《歌声和炉火》
就在这一天,小孩子的爸爸动手安装火炉了。整个的过程蝈蝈都看在眼里:一个铁盘上面放了炉膛,然后按上一截长长的铁筒。一篮木柴提来了,它们整整齐齐码在一边。
火炉点着了。啊,噜噜噜,火炉很快唱起来。这歌声时高时低,是男中音歌唱家。蝈蝈觉得自愧不如:他第一次听火炉唱歌。
蝈蝈这会儿终于明白了:世界离不开美妙的歌声!就因为有了火炉的歌唱,整个房间都变得暖融融的,自己忍不住也想唱。可是他在火炉时而雄壮时而委婉的歌声里完全陶醉了,已经忘记了一展歌喉。
火炉唱的是四季之歌:从春天唱到冬天。春花怎样开,夏天的河水怎样引来一群孩子,秋天满山遍野的果实有多甜,冬天的雪多么洁白,全唱出来了。
蝈蝈知道火炉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兄长,去过的地方和经历的事情比自己多十倍,没有什么不懂的。这是多好的相遇啊,这会儿自己和火炉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他们将一起迎来这个漫长而幸福的冬天。在这个温暖的屋子里,自己将和他结下深深的友谊。
在火炉放低声音时,蝈蝈终于腼腆地开口:“火炉大哥您好!我也是一个歌手,我叫蝈啊蝈……”
“啊?你就是那个有名的田园歌手?所有人,特别是女人和孩子都要追的那个‘歌星’?”火炉发出“啪”的一声,可能在黑影里兴奋地拍了一下巴掌。
“不敢自夸。不过我真的是那只‘蝈啊蝈’……真的,大哥!”
火炉发出笑声:“就叫‘蝈蝈’嘛!怎么多出一个‘啊’字?”
“对不起,我一激动就结巴、结巴起来了……”蝈蝈不好意思了。
“我们这些歌手有点别的毛病不要紧,结巴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的嗓子要响,嘴头子要利索……老弟,我说多了。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蝈蝈叹一声:“我夏天着了凉,夜里躺在绿豆叶子上睡着了,半夜的露水,您知道是很凉的……醒来没精打采,刚哼了一支小曲儿就被人逮住了,然后糊里糊涂进了这一家。”
火炉“嗯”了一声:“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家人还好吧?”
“小孩子太调皮了,用草梗扫我的肚子,痒死了。吃得还行。我馋南瓜花。”蝈蝈两根长须活动着,又伸手捋了一下,显出很帅气的样子。
火炉在微弱的光线里望着他,咂咂嘴:“我没吃过那东西,不过肯定是一种美味。世上的美味是很多的,对我来说,松木和槐木晒干了,再劈成一片一片,嚼起来是最香的。柞木太硬了,要有好牙口,我的牙齿还行……”
……
前言/序言
作者的话《创作谈》
童话是不同生命间的对话
一切生命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沐浴阳光,成长和生存。人,植物和动物,宛如一个大家庭中的众多儿女,有共同的悲伤和喜悦,共同的命运:冬天要一起经历严寒,夏天要一块儿度过酷暑,都要接受大自然突如其来的许多灾变,都要为生存而努力,都要迎接未来。
童话表达的就是这种不同生命之间亲如手足、相依相存的关系。童话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想象,是彼此对话。人把各种各样的想象与交谈记在纸上,送给更多的人,和他们交换美好的记忆,就像写信一样。
没有童话,人与人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就缺少了重要的交流方式,我们将很难了解身边无数的朋友―动物和植物的事情。相比人类世界,另一个世界里的生命群体要大得多,故事也要多得多。显而易见,与这个世界深入沟通,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通常我们将这种人与大地万物交流和沟通的方法叫成“童话”。因为孩子们更有可能听懂万物的语言,理解不同的生命。童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在这个年纪里,人可以与一朵花和一棵草说话,可以猜想满天的星星,可以和四蹄动物结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童年,与大自然声气相通。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开始,是与更广大的世界建立关系的开始。我们不能忍受没有童话的生活,那等于没有童年。
它们可爱的顽皮的模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有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友伴,它们可能是一棵树、一条狗、一只鸟,或别的什么动植物。我与它们在一起时就愉快和兴奋,离开了它们就会思念和痛苦。我们能够对话,相互知道心事,当我开始诉说的时候,相信它们在认真地倾听。
我的出生地是半岛海边的一片林子,那里绿色葱茏、万物喧腾,它伴我度过了童年。回忆童年与野地,特别是与动物相处的情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它们一起追赶、嬉闹时发出的声音―一种喘息的声音,也是一种亲昵的声音,是它们在大自然中小心翼翼的语言方式。只要是与动物们打过交道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对这种可爱的声音感到陌生。这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倾听和回忆。
只要是与动物们打过交道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对这种可爱的声音感到陌生。这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倾听和回忆。
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
那些大好岁月离我们而去了。我们的敏感,对自然的莫名的感激,更有一些趣味和向往,如今都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可是我们能够让记忆去复制它们,让它们尽可能鲜活地出现在文字中。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享受中,我们也会产生许多忧伤和愤怒。我们会为了保存那样的个人心灵,做出不断的努力。我们也会为了创造那样纯真的生活,永不屈服地斗争。
儿童文学写作和平常的写作是并行一体的、甚至是不可剥离的,我在写作中几乎没有将其分离过。所以这种童年视角、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是一直陪伴着我的写作生涯的。面对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常常需要有一个儿童指出皇帝的新衣,而作家时不时地就要充当这个儿童的角色。
了不起的大事业
儿童文学写作者一直是我钦佩和敬重的人。比起数字时代浑浊的文风,坚守着儿童文学、自己的童心与诗心,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业。我愿意投入这个事业,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一直向往着,并一直走下去。我的想法是,一部儿童文学,如果阅历深长的成年人没兴趣看,觉得肤浅,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而只能是用文学手法写出的儿童读物―各种读物只要有益于儿童的成长,都是好的、需要的。
马克·吐温和安徒生的书,成人什么时候觉得肤浅了?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是一样的,在难度把握上基本一样,也同样是深入人性的内部和底层的。不同的是,在出版者选择的时候,在研究者划分的时候,要注意号定适合孩子阅读的对象。当然,不必讳言,作者在集中这些文字时,也要有所注意和考虑。比如暴力和性这一类,在成人文学中过多地运用往往是技穷之兆,在儿童文学这里,那简直就要不得。
最怕丢失诗心和童心
我一直觉得,没有童心和诗心就没有文学,特别是没有所谓的纯文学(雅文学)。现在对雅文学的界定不严格,因为商业社会,卖出就是一切,学术也就相应地退却。实际上现在最活跃的文学,按国际通用标准,大多数仍然还是通俗文学。虽然通俗文学也没有什么不好,二者也不总是界限分明,但普世标准、通行标准仍旧是存在的。
我一直写儿童文学,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一共写了一百多万字。我不是一个专门为某个读者阶层去写作的人,而是写一切能够感动我、让我心中产生写作冲动的人和故事。儿童喜欢的文字是很难写的,因为这需要直指文学的核心。
我如果写出了更多让儿童喜欢的作品,就意味着自己更加靠近了文学的核心。
有人以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玩玩而已,那是大错特错了。写一下就知道其难度了。纯洁的心灵会在这里找到真正的知音,而纯洁是人多么可贵的品质。儿童文学其实是一切文学源头的部分,所有好的儿童文学一定是成人喜欢阅读的,反过来说,只要是成人读了了无趣味的东西,就一定不是什么好的儿童文学,甚至不是什么文学。
为孩子写作
作家一般来说都应该为孩子写作。大作家托尔斯泰为孩子写了很多,马克·吐温写得更多。不过儿童文学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儿童读物,现在许多时候却会将这二者混淆。这种区分在市场上、在读者那里应该是清楚的。借用文学手法写出的儿童读物,也不能算是儿童文学,这一点仍然要清楚。只要是文学作品,就需要基本的诗性支撑,需要较高难度的语言艺术,并且必须具备作家本身的强烈个性。目前非文学的文字读物多了一些,当然只要是好的,这也是有意义的。
我希望有许多儿童喜欢的本土文学作品,能比得上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进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到这个并不容易,因为国外实在有一些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去的人,他们功利心很淡,极认真,有诗心,有信仰,有好的价值观。这方面,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实在有不少差距。一个时期儿童文学写作的水准,能够最准确地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本土文学水准,这里指所有的文学,甚至包括文学剧本的创作。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读纸质好书都是一种幸福,读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则是更大的幸福。
本性的流露和恢复
人在童年的时候与动物的关系总是密切得很,与它们之间的平等心也更多一些。后来渐渐强化了社会意识,就会与动物疏远,漠视它们甚至越来越多地役使和掠夺它们。究竟是人在最初还是后来更拥有人性的丰富、更本质,这需要我们去回答和追溯。
人的社会性一定伴随了对人性的扭曲,与大自然失去了最真实的联系,割断了母子之间的脐带并完全忘记了这种关系。而动物就不是这样。人对动物的疏远、敌视和隔膜,正表现出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蜕变。
我不能忍受这种蜕变的现实。我与动物的亲密不是意识上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的,是本性的流露和恢复。
文学的源头
儿童文学比起现在的所谓成人文学,一般来说更纯粹、清澈一些。凡纯粹、清澈的文学,就一定别有深度。知识分子在文学上的责任感以及精神立场,与这种追求要相互连接。从文学和少年两个方面看,写作者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并且会尽心尽力。
其实我一直在写类似的故事,从1973年算起,大约写了有一二百万字。由于少年故事格外难写,所以自己已有的写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很平庸,没有引起读者的多大兴趣。我创作之初写这些少年故事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这是个人的文学之源。
以前读海明威谈美国文学的一段话,大意是美国当代文学的源头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由于他个人喜爱的缘故,这样说可能显得夸张了一点,但内在的意思也能会意。他大概在说源于民间的淳朴、少年的纯洁,那种不可仿造的原生力,对整个美国文学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我的认识中,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文学的核心,是最有可能成为当代文学源头的部分。我一直想让自己的写作从源头出发,并且永远不离开这个源头。
败坏不是成长
少年的性格与精神面貌也是生活环境给他们的。自然环境对人的教导是强大的,朴素自然的天地和现代都市对少年、对所有人的培育结果都大为不同。
我理想的少年形象,应该是健康朴素的。现代数字化、纤维化的生活环境,会使孩子畸形,从形貌到思想都变得很怪。然而这怪一旦普遍化,我们又会视为正常甚至引为骄傲,比如认为当今陷在电游中的孩子多么聪明、将来必然堪当大任等等。我们的未来并非没有希望,但最大的希望可能并不在那些少年身上,而是在健康朴素的少年身上。
成长就是经历了许多知识之后,最终回到既简单又永恒的认识上来,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这些认识。被花哨的知识领得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到地面的人,往往是有害于生活的。
比如正义、仁善、宽容、谦逊、勇敢、自律、整洁、诚实,这一类品质,不能随着博学和经多见广而丢弃,相反是要一生信守的。不然就是学坏。
让人在知识的现实的诸多经历中,进一步回到简单而永恒的认识上来,就是一个健康人的成长轨迹。其实这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成长轨迹。有时社会败坏了,观察一下,无非是让各种时髦的理念、本能的欲望说辞领向了遥远的邪路,以至于再也不能返回了。
成长和败坏,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把败坏当成了成长,这种事情随时都会发生。
童话是一种纯粹的文体
儿童文学的深意,可能在于它更靠近诗意,更贴近生命的原色。童心无限深邃,这里是指生命深处的质地。被后天改变了许多的生命,虽然也发生在这个生命中,但毕竟不是原来了。写出原来的生命,写出本质,这当然是最有深意的。
一些最爱儿童的人,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工作者,往往很是可爱,就因为他们长期被童心带领,走到了最好的生命之境中。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不是这样的,那就是不正常的了。
童话在文学作品里是比较纯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与纯文学的理想十分接近。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更加喜欢孩子,如果写作,就会不自觉地多写一些关于儿童的文字。童话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比较喜欢。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成年人手里经常捧读的,他们会对这些文字着迷,像儿童一样恋恋不舍。吸引不住成人的“儿童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学。当然孩子们对一些“量身定制”的文字,也许阅读障碍更少,更有亲近感。
随着网络数字时代的信息复杂化,泥沙俱下的声像制成品对视听造成很大的扰乱。写作者经常进入单纯明了的少年情怀,是一种难得的生存滋养。清纯的想象和思维是一道屏障,一种喘息,一次缓冲,一个绿岛。
林野本身就是一部大童话
如果作家成长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会是一笔财富。那是海边的一片很大的林子,人烟稀少,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莽野。古代这里是大片的沼泽,直到二十世纪初还有一片片沼泽,是野鸟之类的天堂。再往前追溯,就是古人所说的“人民不胜鸟兽虫蛇”了。这样的环境令人向往。奇怪的是荒野消逝的速度竟如此之快,差不多只是一眨眼,高楼林立了,汽车穿梭了,一部分浅薄的人欢欣鼓舞了。“现代化”来了。环境污染到了目不忍睹的地步,其他还有什么可谈的?以前,即小时候跟大自然唇齿相依的那种关系完全没有了,一切不再复返。人从小与植物、动物亲密无间,会培养出不同的情怀,而且还将决定和影响他一生的审美特质。如果说童话是文学的纯洁无瑕的结晶,那么林野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大童话。睁开眼就是灿亮的星空,是树林和动物,是畅流的河水,这才是诱人的生活。
猫和狗是经典动物
猫和狗当然是无比可爱的,是所谓的“经典动物”。它们离人最近,帮助人和安慰人。它们手无寸铁,可是人在许多时候也是无助和孤独的。所以人和动物要好好相处,一起度过属于自己的时光。动物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大问题,对许多人来说,它们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们提醒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从而对日常生活有个准确的判断。动物的眼睛所蕴藏的隐秘是我们一生诠释不尽的。对动物冷漠或残酷的人,需要时刻与之保持距离并警惕着,因为这些人一定会摧残我们的生活。
儿童文学是一个开关
儿童文学和整个文学事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我刚开始觉得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道路的一个入口,从这儿进去能够走得很远;再后来提高了认识,发现儿童文学不光是一个入口,还是一个开关,把这个开关一按,整个的文学建筑就会变得灯火通明。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如果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从童话的、儿童的视角去看社会和人生,看千变万化的历史。儿童的眼睛最新鲜,最质朴,许多小孩子关注的东西大人却要忽略,因为他们的眼睛被磨钝了。如果以儿童的目光去打量社会和人生,会变得特别敏感锋利:有一种新鲜感,黑暗的更黑暗,热烈的更热烈。即便是复杂的长篇,也可能使用童话的结构和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去审视。
树能让人感动
有人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就不动了,站在那个地方。这让他想起小时候的一幕。是的,人这一辈子围绕树会有多少记忆,应该写一本树的回忆录才好。一棵一棵树,都曾经在记忆里留下很重的痕迹,把它们记下来就是丰厚的一本大书。树跟人的关系、给人的感动,都很难忘记。
这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讲也是重要的指标。树能让人感动,人怀念那些树,有时候就像对待一些朋友那样,总想回到它们身边。到了那个地方发现它们不在了,就像一个老朋友离开了,伤感痛苦。
关于动物的记忆,那种感动和怀念很容易理解,因为动物能够跟人交流,会用眼睛看着人。衡量一个写作者能不能走远,要看他同其他生命交流的能力。跟动物交流不难;跟植物交流而且产生一种情感,比较难。如果不能,很可能就是某种能力丧失了。也许我们应该害怕它的丧失。
有人会脱颖而出
网络时代也好,过去的时代也好,总有人会脱颖而出,这是肯定的。要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网络时代的孩子接触大量网络、数字化产品,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总有一些不同的个案。整天沉迷于纸质阅读的孩子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还是埋头数字网络阅读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我没有做过这种对比,这是非常复杂的社会调查。就个人简单的观察,似乎纸质书读得多的孩子、对大自然好奇心重的孩子,相对来说发展得好一点。一些孩子读了好多书,连麦尔维尔的《白鲸》都看过。有一些孩子还成立了登山队,还有的去搞社会调查。
行走和不行走有什么区别?行走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事物,就要问,就要去了解,整个过程要自己做判断,自己处理。如果总是从书上,特别是从网络上获取答案,那都是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个人判断(命名)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孩子也好、大人也好,要尽可能保留个人的权利,把最初的基础判断、把这种处理的过程留给自己,而不是拱手交给他人。我们不停地接受别人的结果,最终省了脑力,也慢慢不再有个人的见解了。
生命差异很大,有人对语言特别敏感,有人长于逻辑记忆。生命的特质有一大部分是先天造就的,后天会改变,但要彻底改掉也很难。
童话是不同生命间的对话
一切生命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沐浴阳光,成长和生存。人,植物和动物,宛如一个大家庭中的众多儿女,有共同的悲伤和喜悦,共同的命运:冬天要一起经历严寒,夏天要一块儿度过酷暑,都要接受大自然突如其来的许多灾变,都要为生存而努力,都要迎接未来。
童话表达的就是这种不同生命之间亲如手足、相依相存的关系。童话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想象,是彼此对话。人把各种各样的想象与交谈记在纸上,送给更多的人,和他们交换美好的记忆,就像写信一样。
没有童话,人与人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就缺少了重要的交流方式,我们将很难了解身边无数的朋友―动物和植物的事情。相比人类世界,另一个世界里的生命群体要大得多,故事也要多得多。显而易见,与这个世界深入沟通,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通常我们将这种人与大地万物交流和沟通的方法叫成“童话”。因为孩子们更有可能听懂万物的语言,理解不同的生命。童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在这个年纪里,人可以与一朵花和一棵草说话,可以猜想满天的星星,可以和四蹄动物结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童年,与大自然声气相通。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开始,是与更广大的世界建立关系的开始。我们不能忍受没有童话的生活,那等于没有童年。
它们可爱的顽皮的模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有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友伴,它们可能是一棵树、一条狗、一只鸟,或别的什么动植物。我与它们在一起时就愉快和兴奋,离开了它们就会思念和痛苦。我们能够对话,相互知道心事,当我开始诉说的时候,相信它们在认真地倾听。
我的出生地是半岛海边的一片林子,那里绿色葱茏、万物喧腾,它伴我度过了童年。回忆童年与野地,特别是与动物相处的情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它们一起追赶、嬉闹时发出的声音―一种喘息的声音,也是一种亲昵的声音,是它们在大自然中小心翼翼的语言方式。只要是与动物们打过交道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对这种可爱的声音感到陌生。这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倾听和回忆。
只要是与动物们打过交道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对这种可爱的声音感到陌生。这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倾听和回忆。
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
那些大好岁月离我们而去了。我们的敏感,对自然的莫名的感激,更有一些趣味和向往,如今都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可是我们能够让记忆去复制它们,让它们尽可能鲜活地出现在文字中。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享受中,我们也会产生许多忧伤和愤怒。我们会为了保存那样的个人心灵,做出不断的努力。我们也会为了创造那样纯真的生活,永不屈服地斗争。
儿童文学写作和平常的写作是并行一体的、甚至是不可剥离的,我在写作中几乎没有将其分离过。所以这种童年视角、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是一直陪伴着我的写作生涯的。面对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常常需要有一个儿童指出皇帝的新衣,而作家时不时地就要充当这个儿童的角色。
了不起的大事业
儿童文学写作者一直是我钦佩和敬重的人。比起数字时代浑浊的文风,坚守着儿童文学、自己的童心与诗心,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业。我愿意投入这个事业,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一直向往着,并一直走下去。我的想法是,一部儿童文学,如果阅历深长的成年人没兴趣看,觉得肤浅,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而只能是用文学手法写出的儿童读物―各种读物只要有益于儿童的成长,都是好的、需要的。
马克·吐温和安徒生的书,成人什么时候觉得肤浅了?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是一样的,在难度把握上基本一样,也同样是深入人性的内部和底层的。不同的是,在出版者选择的时候,在研究者划分的时候,要注意号定适合孩子阅读的对象。当然,不必讳言,作者在集中这些文字时,也要有所注意和考虑。比如暴力和性这一类,在成人文学中过多地运用往往是技穷之兆,在儿童文学这里,那简直就要不得。
最怕丢失诗心和童心
我一直觉得,没有童心和诗心就没有文学,特别是没有所谓的纯文学(雅文学)。现在对雅文学的界定不严格,因为商业社会,卖出就是一切,学术也就相应地退却。实际上现在最活跃的文学,按国际通用标准,大多数仍然还是通俗文学。虽然通俗文学也没有什么不好,二者也不总是界限分明,但普世标准、通行标准仍旧是存在的。
我一直写儿童文学,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一共写了一百多万字。我不是一个专门为某个读者阶层去写作的人,而是写一切能够感动我、让我心中产生写作冲动的人和故事。儿童喜欢的文字是很难写的,因为这需要直指文学的核心。
我如果写出了更多让儿童喜欢的作品,就意味着自己更加靠近了文学的核心。
有人以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玩玩而已,那是大错特错了。写一下就知道其难度了。纯洁的心灵会在这里找到真正的知音,而纯洁是人多么可贵的品质。儿童文学其实是一切文学源头的部分,所有好的儿童文学一定是成人喜欢阅读的,反过来说,只要是成人读了了无趣味的东西,就一定不是什么好的儿童文学,甚至不是什么文学。
为孩子写作
作家一般来说都应该为孩子写作。大作家托尔斯泰为孩子写了很多,马克·吐温写得更多。不过儿童文学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儿童读物,现在许多时候却会将这二者混淆。这种区分在市场上、在读者那里应该是清楚的。借用文学手法写出的儿童读物,也不能算是儿童文学,这一点仍然要清楚。只要是文学作品,就需要基本的诗性支撑,需要较高难度的语言艺术,并且必须具备作家本身的强烈个性。目前非文学的文字读物多了一些,当然只要是好的,这也是有意义的。
我希望有许多儿童喜欢的本土文学作品,能比得上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进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到这个并不容易,因为国外实在有一些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去的人,他们功利心很淡,极认真,有诗心,有信仰,有好的价值观。这方面,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实在有不少差距。一个时期儿童文学写作的水准,能够最准确地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本土文学水准,这里指所有的文学,甚至包括文学剧本的创作。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读纸质好书都是一种幸福,读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则是更大的幸福。
本性的流露和恢复
人在童年的时候与动物的关系总是密切得很,与它们之间的平等心也更多一些。后来渐渐强化了社会意识,就会与动物疏远,漠视它们甚至越来越多地役使和掠夺它们。究竟是人在最初还是后来更拥有人性的丰富、更本质,这需要我们去回答和追溯。
人的社会性一定伴随了对人性的扭曲,与大自然失去了最真实的联系,割断了母子之间的脐带并完全忘记了这种关系。而动物就不是这样。人对动物的疏远、敌视和隔膜,正表现出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蜕变。
我不能忍受这种蜕变的现实。我与动物的亲密不是意识上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的,是本性的流露和恢复。
文学的源头
儿童文学比起现在的所谓成人文学,一般来说更纯粹、清澈一些。凡纯粹、清澈的文学,就一定别有深度。知识分子在文学上的责任感以及精神立场,与这种追求要相互连接。从文学和少年两个方面看,写作者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并且会尽心尽力。
其实我一直在写类似的故事,从1973年算起,大约写了有一二百万字。由于少年故事格外难写,所以自己已有的写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很平庸,没有引起读者的多大兴趣。我创作之初写这些少年故事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这是个人的文学之源。
以前读海明威谈美国文学的一段话,大意是美国当代文学的源头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由于他个人喜爱的缘故,这样说可能显得夸张了一点,但内在的意思也能会意。他大概在说源于民间的淳朴、少年的纯洁,那种不可仿造的原生力,对整个美国文学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我的认识中,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文学的核心,是最有可能成为当代文学源头的部分。我一直想让自己的写作从源头出发,并且永远不离开这个源头。
败坏不是成长
少年的性格与精神面貌也是生活环境给他们的。自然环境对人的教导是强大的,朴素自然的天地和现代都市对少年、对所有人的培育结果都大为不同。
我理想的少年形象,应该是健康朴素的。现代数字化、纤维化的生活环境,会使孩子畸形,从形貌到思想都变得很怪。然而这怪一旦普遍化,我们又会视为正常甚至引为骄傲,比如认为当今陷在电游中的孩子多么聪明、将来必然堪当大任等等。我们的未来并非没有希望,但最大的希望可能并不在那些少年身上,而是在健康朴素的少年身上。
成长就是经历了许多知识之后,最终回到既简单又永恒的认识上来,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这些认识。被花哨的知识领得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到地面的人,往往是有害于生活的。
比如正义、仁善、宽容、谦逊、勇敢、自律、整洁、诚实,这一类品质,不能随着博学和经多见广而丢弃,相反是要一生信守的。不然就是学坏。
让人在知识的现实的诸多经历中,进一步回到简单而永恒的认识上来,就是一个健康人的成长轨迹。其实这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成长轨迹。有时社会败坏了,观察一下,无非是让各种时髦的理念、本能的欲望说辞领向了遥远的邪路,以至于再也不能返回了。
成长和败坏,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把败坏当成了成长,这种事情随时都会发生。
童话是一种纯粹的文体
儿童文学的深意,可能在于它更靠近诗意,更贴近生命的原色。童心无限深邃,这里是指生命深处的质地。被后天改变了许多的生命,虽然也发生在这个生命中,但毕竟不是原来了。写出原来的生命,写出本质,这当然是最有深意的。
一些最爱儿童的人,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工作者,往往很是可爱,就因为他们长期被童心带领,走到了最好的生命之境中。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不是这样的,那就是不正常的了。
童话在文学作品里是比较纯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与纯文学的理想十分接近。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更加喜欢孩子,如果写作,就会不自觉地多写一些关于儿童的文字。童话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比较喜欢。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成年人手里经常捧读的,他们会对这些文字着迷,像儿童一样恋恋不舍。吸引不住成人的“儿童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学。当然孩子们对一些“量身定制”的文字,也许阅读障碍更少,更有亲近感。
随着网络数字时代的信息复杂化,泥沙俱下的声像制成品对视听造成很大的扰乱。写作者经常进入单纯明了的少年情怀,是一种难得的生存滋养。清纯的想象和思维是一道屏障,一种喘息,一次缓冲,一个绿岛。
林野本身就是一部大童话
如果作家成长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会是一笔财富。那是海边的一片很大的林子,人烟稀少,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莽野。古代这里是大片的沼泽,直到二十世纪初还有一片片沼泽,是野鸟之类的天堂。再往前追溯,就是古人所说的“人民不胜鸟兽虫蛇”了。这样的环境令人向往。奇怪的是荒野消逝的速度竟如此之快,差不多只是一眨眼,高楼林立了,汽车穿梭了,一部分浅薄的人欢欣鼓舞了。“现代化”来了。环境污染到了目不忍睹的地步,其他还有什么可谈的?以前,即小时候跟大自然唇齿相依的那种关系完全没有了,一切不再复返。人从小与植物、动物亲密无间,会培养出不同的情怀,而且还将决定和影响他一生的审美特质。如果说童话是文学的纯洁无瑕的结晶,那么林野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大童话。睁开眼就是灿亮的星空,是树林和动物,是畅流的河水,这才是诱人的生活。
猫和狗是经典动物
猫和狗当然是无比可爱的,是所谓的“经典动物”。它们离人最近,帮助人和安慰人。它们手无寸铁,可是人在许多时候也是无助和孤独的。所以人和动物要好好相处,一起度过属于自己的时光。动物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大问题,对许多人来说,它们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们提醒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从而对日常生活有个准确的判断。动物的眼睛所蕴藏的隐秘是我们一生诠释不尽的。对动物冷漠或残酷的人,需要时刻与之保持距离并警惕着,因为这些人一定会摧残我们的生活。
儿童文学是一个开关
儿童文学和整个文学事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我刚开始觉得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道路的一个入口,从这儿进去能够走得很远;再后来提高了认识,发现儿童文学不光是一个入口,还是一个开关,把这个开关一按,整个的文学建筑就会变得灯火通明。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如果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从童话的、儿童的视角去看社会和人生,看千变万化的历史。儿童的眼睛最新鲜,最质朴,许多小孩子关注的东西大人却要忽略,因为他们的眼睛被磨钝了。如果以儿童的目光去打量社会和人生,会变得特别敏感锋利:有一种新鲜感,黑暗的更黑暗,热烈的更热烈。即便是复杂的长篇,也可能使用童话的结构和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去审视。
树能让人感动
有人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就不动了,站在那个地方。这让他想起小时候的一幕。是的,人这一辈子围绕树会有多少记忆,应该写一本树的回忆录才好。一棵一棵树,都曾经在记忆里留下很重的痕迹,把它们记下来就是丰厚的一本大书。树跟人的关系、给人的感动,都很难忘记。
这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讲也是重要的指标。树能让人感动,人怀念那些树,有时候就像对待一些朋友那样,总想回到它们身边。到了那个地方发现它们不在了,就像一个老朋友离开了,伤感痛苦。
关于动物的记忆,那种感动和怀念很容易理解,因为动物能够跟人交流,会用眼睛看着人。衡量一个写作者能不能走远,要看他同其他生命交流的能力。跟动物交流不难;跟植物交流而且产生一种情感,比较难。如果不能,很可能就是某种能力丧失了。也许我们应该害怕它的丧失。
有人会脱颖而出
网络时代也好,过去的时代也好,总有人会脱颖而出,这是肯定的。要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网络时代的孩子接触大量网络、数字化产品,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总有一些不同的个案。整天沉迷于纸质阅读的孩子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还是埋头数字网络阅读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我没有做过这种对比,这是非常复杂的社会调查。就个人简单的观察,似乎纸质书读得多的孩子、对大自然好奇心重的孩子,相对来说发展得好一点。一些孩子读了好多书,连麦尔维尔的《白鲸》都看过。有一些孩子还成立了登山队,还有的去搞社会调查。
行走和不行走有什么区别?行走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事物,就要问,就要去了解,整个过程要自己做判断,自己处理。如果总是从书上,特别是从网络上获取答案,那都是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个人判断(命名)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孩子也好、大人也好,要尽可能保留个人的权利,把最初的基础判断、把这种处理的过程留给自己,而不是拱手交给他人。我们不停地接受别人的结果,最终省了脑力,也慢慢不再有个人的见解了。
生命差异很大,有人对语言特别敏感,有人长于逻辑记忆。生命的特质有一大部分是先天造就的,后天会改变,但要彻底改掉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