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 作者:侯会 著,王海燕 编
- ISBN:9787108063045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8-05-01
- 丛书名:
- 开本:16
- 套装数量:
- 外文名称:
- 页数:900
- 正文语种:
- 字数:355000
评分
内容简介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近年掀起“国学热”,提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孩子们个个如数家珍――相比之下,跟“国学”相对应的“西学”知识,孩子们了解得还是太少。譬如,孩子们(包括您自己)知道吗:地球上那道孕育了四大文明的“金环”在哪里?“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的故事又源自哪个民族?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自己缝皮靴?“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又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些有趣的话题,都能在这套《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中找到答案。本书的写作,仍以时间为序,如同邀请孩子和家长来一趟 “说走就走”的文学之旅:沿着岁月的长河,游走于五大洲的文学原野,去拜访人类文明史上的文豪巨匠;听“导游”介绍他们的生平,讲述经典故事,评说艺术短长,兼谈趣闻逸事。――您将与二百多位文学家晤面,翻阅七八百部经典作品……
此外,今天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不惜重金,为他们报班、请家教,自然是有远见的。不过语言还只是工具,从文化背景上了解世界,从小培养孩子开阔的文化视野,应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世界文学知识普及读本,与《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相配套,以围炉夜话的亲切口吻,向青少年读者描述了五千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全书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各国文学名家二百多位,经典作品七八百部(篇),并穿插大量掌故趣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成人读者也不妨跟孩子一起重温。本套书共分三册,各册均附有依时序编排的文学家词典。
一切真正美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哪怕是写给孩子看的。作者简介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有《水浒源流新证》《<水浒><西游>探源》《食货金瓶梅》《物欲红楼梦》《金粟儒林篇》等著作。上世纪90年代,作者还出版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文学普及读物“文学五千年”系列,后更名为《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讲给孩子的百年文学经典》和《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广受欢迎。本次应读者要求再版,作者又做了精心修订。
给孩子写书,如同跟孩子说话一样,要弯下腰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尽量拣他们听得懂的字眼儿,慢慢地讲。为了让中学生读得懂、感兴趣,自己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如每写一段都要朗读、录音,反复听;还要找个中学生来听。若效果不佳,便重新改写,直到满意为止。 ――侯会目录
第一册
写在前面
一、东方古国远古神话(5000 年至3000 年前, 埃及、巴比伦、印度)
二、《 旧约》:犹太人的“圣经”(4000 年前,犹太)
三、美洲、非洲的早期文学(前15―9 世纪,美洲、非洲)
四、希腊神话故事(前8 世纪,希腊)
五、《荷马史诗》唱英雄(前8 世纪,希腊)
六、波斯神话、印度史诗(前7―4 世纪,波斯、印度)
七、希腊悲喜剧(附《伊索寓言》, 前6―前4 世纪,希腊)
八、罗马文学与《新约》(前2―2 世纪,罗马)
九、印度戏剧、阿拉伯经书(4―6 世纪,印度、阿拉伯)
一○、盎族英雄斩孽龙(7―8 世纪,英国)
一一、东瀛日本也有“诗经”(8 世纪,日本)
一二、阿拉伯文学宝库《一千零一夜》(附非洲与阿拉伯文化,8―9 世纪,阿拉伯)
一三、波斯诗歌“鲁拜”体(9―14 世纪,波斯)
一四、日本物语说“源氏”(10 世纪,日本)
一五、史诗传唱英雄曲(11―12 世纪,法国、西班牙)
一六、北欧神话与史诗(11―12 世纪,北欧、德国)
一七、但丁与《神曲》(13―14 世纪,意大利)
一八、薄伽丘与《十日谈》(附彼特拉克,14 世纪,意大利)
一九、乔叟与《坎特伯雷故事集》(14 世纪,英国)
二○、“列那狐”与《巨人传》(14―16世纪,法国)
二一、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16―17 世纪,西班牙)
二二、超越国界的西班牙语文学(16―17 世纪,西班牙及拉丁美洲)
二三、莫尔、斯宾塞和马洛(15―16 世纪,英国)
二四、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6 世纪,英国)
二五、弥尔顿与《失乐园》(17 世纪,英国)
二六、高乃依、拉辛和拉封丹(17 世纪,法国)
二七、喜剧大师莫里哀(17 世纪,法国)
二八、鲁滨孙、格列佛的漂流传奇(17―18 世纪,英国)
二九、理查逊与菲尔丁(17―18 世纪,英国)
三○、“百科全书派”的精英们(17―18 世纪,法国)
三一、卢梭与《忏悔录》(附博马舍,18 世纪,法国)
三二、越南与朝鲜文学(18―19 世纪,越南、朝鲜)
三三、拉美文坛有“缪斯”(17―19 世纪,拉丁美洲)
三四、歌德与《浮士德》(18―19 世纪,德国)
三五、席勒演绎“阴谋与爱情”(18―19 世纪,德国)
三六、海涅歌唱剑与火(18―19 世纪,德国)
三七、霍夫曼、格林兄弟(18―19 世纪,德国)
简明外国文学家词典·一(按生年先后排列)
第二册
三八、司各特与《艾凡赫》(18―19 世纪,英国)
三九、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18―19 世纪,英国)
四○、拜伦与《唐璜》(附湖畔诗人、济慈,18 ―19 世纪,英国)
四一、呼唤春天的雪莱(18―19 世纪,英国)
四二、司汤达《红与黑》(附史达尔夫人等,18―19 世纪,法国)
四三、密茨凯维奇、显克维奇(18―19 世纪,波兰)
四四、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19 世纪,俄国)
四五、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19 世纪,法国)
四六、雨果与《悲惨世界》(19 世纪,法国)
四七、大仲马与《三剑客》(19 世纪,法国)
四八、梅里美与《嘉尔曼》(19 世纪,法国)
四九、乔治·桑与缪塞(19 世纪,法国)
五○、斯托夫人、霍桑(19 世纪,美国)
五一、爱伦·坡:惊悚推理的鼻祖(附麦尔维尔,19 世纪,美国)
五二、童话大王安徒生(19 世纪,丹麦)
五三、果戈理与《死魂灵》(19 世纪,俄国)
五四、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19 世纪,英国)
五五、萨克雷与《名利场》(19 世纪,英国)
五六、勃朗特姐妹(附盖斯凯尔夫人,19 世纪,英国)
五七、冈察洛夫、赫尔岑、莱蒙托夫、舍甫琴科(19 世纪,俄国)
五八、屠格涅夫与《猎人笔记》(附亚·奥斯特 洛夫斯基,19 世纪,俄国)
五九、惠特曼与《草叶集》(19 世纪,美国)
六○、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附小仲马,19 世纪,法国)
六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19 世纪,俄国)
六二、裴多菲、伐佐夫(19―20 世纪,匈牙利、保加利亚)
六三、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19―20 世纪,法国)
六四、易卜生与《玩偶之家》(19―20 世纪,丹麦)
简明外国文学家词典·二(按生年先后排列)
第三册
六五、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19―20 世纪,俄国)
六六、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历险记》(19―20 世纪,美国)
六七、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19―20 世纪,英国)
六八、左拉与《卢贡―马卡尔家族》(19 世纪,法国)
六九、都德、法朗士(19 世纪,法国)
七○、莫泊桑与《羊脂球》(19 世纪,法国)
七一、萧伯纳与《华伦夫人的职业》(19―20 世纪,英国)
七二、王尔德、毛姆(19―20 世纪,英国)
七三、史蒂文森、威尔斯(19―20 世纪,英国)
七四、柯南·道尔与大侦探福尔摩斯(19―20 世纪,英国)
七五、契诃夫与《第六病室》(附绥拉菲莫维奇,19―20 世纪,俄国)
七六、何塞·马蒂、欧·亨利等(19―20 世纪,美洲)
七七、继往开来的埃及文坛(19―20 世纪,埃及)
七八、泰戈尔与《吉檀迦利》(19―20 世纪,印度)
七九、二叶亭四迷、夏目漱石(19―20 世纪,日本)
八○、与音乐结缘的罗曼·罗兰(19―20 世纪,法国)
八一、高尔斯华绥与《福尔赛世家》(附伏尼契,19―20 世纪,英国)
八二、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19―20 世纪,俄苏)
八三、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19―20 世纪,法国)
八四、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19―20 世纪,美国)
八五、杰克·伦敦与《海狼》(19―20 世纪,美国)
八六、普列姆昌德、德钦哥都迈(19―20 世纪,印度、缅甸)
八七、卡夫卡与《变形记》(19―20 世纪,奥地利)
八八、茨威格与《象棋的故事》(19―20 世纪,奥地利)
八九、哈谢克与《好兵帅克》(附伏契克等,19―20 世纪,捷克)
九○、乔伊斯、艾略特、贝克特(19―20 世纪,英国、法国)
九一、芥川龙之介与《地狱变》(附小林多喜二,20 世纪,日本)
九二、小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19―20 世纪,俄国)
九三、赛珍珠、福克纳(20 世纪,美国)
九四、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附米切尔,20 世纪,美国)
九五、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附井上靖,20 世纪,日本)
九六、法捷耶夫与“保尔·柯察金”(20 世纪,俄苏)
九七、肖洛霍夫与《静静的顿河》(20 世纪,俄苏)
九八、艾特玛托夫、米兰·昆德拉(20 世纪,俄苏、捷克)
九九、聂鲁达、马尔克斯等(附米斯特拉尔,20 世纪,智利、哥伦比亚)
一○○、桑戈尔、阿契贝、索因卡等(20 世纪,非洲)
简明外国文学家词典·三(按生年先后排列)
精彩书摘
四五、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19 世纪,法国)
横眉观世界,“喜剧”满人间
普希金诞生那年,法国也诞生了一位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他和三年后诞生的另一位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分别秉持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主张。
什么是“现实主义”呢?简单地说,就是强调深入细致地体察生活,从人物跟环境的联系入手去塑造典型性格。即便现实很丑恶,也不逃避它,而是勇敢地揭露它、批判它,因而又有了“批判现实主义”这个称谓,即“抱着批判态度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品往往气势恢宏,像是一面大镜子,反映着广阔的社会画面。在刻画人物时,又喜欢使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前面说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不就是一部社会心理小说吗?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源远流长,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都有过高潮。而近代现实主义的抬头,是在19 世纪30年代,它正是以《红与黑》的问世为标志的呢。
不过说到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巨匠,不能不首推巴尔扎克,他可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作家了。
巴尔扎克(1799―1850)创造力惊人,早期作品不算,单是那组题为《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就包括了长短不一的九十一部小说!就算他刚生下来就会写作,平均起来也有一年两部呢。
照他自己的分法,《人间喜剧》的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内容最丰富,里面又分成六小类: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队生活和乡下生活。每一小类里,作者计划着写十几部或几十部。而另两大类的规模要小得多。
《人间喜剧》这个总题目,是作者在1842 年拟定的。当时他已写了二十几部,全都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他准备再写上一百几十部,合起来不就是一部用文学语言记录的当代史了吗?巴尔扎克有言:法国社会是位历史学家,我就是他的记录员!
可惜巴尔扎克只写出计划中的九十多部,还有四十多部没来得及写,他就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倒霉童年造就伟大作家
不过巴尔扎克小时候,并没显示出多少天赋来。他爹爹本是外省一个打短工的农民,进城后,在大革命那阵子当上了军队里的军需官,狠狠捞了一大把。五十岁那年娶了个十八岁的年轻姑娘,不久就生下了巴尔扎克。
说来可怜,当娘的并不喜欢这孩子。巴尔扎克一落生,就给送到别人家去养活;长大后又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据说他读书六年,跟家里人只见过两面。一个孩子失去母爱是件悲惨的事,巴尔扎克只有到课外书里去寻找快乐。他整天读呀读的,挺结实的身子骨,竟瘦得不成样子,功课也成了倒数第几名。为了这个,他休学回了家,他娘更是把他看成了废物。
巴尔扎克后来勉强进了大学读法律,可他爱的却是文学。毕业后,他说什么也不肯进律师事务所,只求爹爹供他两年饭钱,他要在巴黎闯出一条文学之路来。
他租了一间透风漏雨的小阁楼,每日挥笔疾书。饿了啃几口干面包,困了喝几口黑咖啡,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干劲儿足着呢。
可是一干十年,他除了为糊口,用假名字发表过一些通俗小说外,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
原来,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比他大二十二岁的贵妇贝尔尼夫人。巴尔扎克自幼缺少母爱,如今仿佛从贝尔尼夫人这儿得到了补偿。贝尔尼夫人鼓励他深入生活,别净面壁虚构;还先后给了他好几万法郎,让他去做买卖。
巴尔扎克先是办出版公司,接着又干印刷厂。可他天生不是当老板的材料,几年下来,不但一个子儿没赚,反而赔了六万法郎!
债主逼债,警察局也发出通缉令。巴尔扎克走投无路,只好隐姓埋名,躲进一间小屋子里,再度开始写作生涯,想用稿酬填上这个债窟窿。
大概是十年练笔打下了基础,又加上生意破产使他饱尝了人间风雨、世态炎凉,巴尔扎克的文学才能终于成熟了。此后二十年里,他发狂似的写作,一部接着一部的杰作从他的笔下流水似的涌了出来。他那《人间喜剧》的近百部作品,就全是在后半生里完成的。
这些小说单是列个清单,也得念上一阵子。拣重要的说,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农民》《夏倍上校》《邦斯舅舅》《贝姨》《驴皮记》《高布塞克》《搅水女人》《皮罗多兴衰记》《于絮尔·弥罗哀》《幽谷百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高老头》了。
《高老头》:穷老头偏有阔闺女
高老头本名高立奥,是位退了休的面粉商人,住在巴黎偏僻角落的伏盖公寓里。这家客店阴冷寒碜,散发着霉味。住店的全是些底层人物,有穷大学生拉斯蒂涅,黑帮头子伏脱冷,被赶出家门的阔家小姐泰伊番,医科学生皮安训,老姑娘米旭诺和她的影子波阿莱先生……而一副窝囊相的高老头,自然成了餐桌上众人取笑的对象。
可是有一天半夜,拉斯蒂涅参加舞会回来,无意中从锁孔里看见,高老头正在把一些金器银器绞成金条银条呢。怪事还不止这个,平时总有两位漂亮的贵妇人来找高老头。这一切引起众人的怀疑:莫非这老头儿品行不端吗?
拉斯蒂涅是南方破落贵族子弟,一心想钻进巴黎上流社会。可是他头一次到雷斯多伯爵夫人家,就因为提到高老头的名字而被赶了出来。带着一肚子的委屈与好奇,他又来到鲍赛昂子爵夫人家里。她是拉斯蒂涅的远房表姐,如今正因自己的情人跟一个暴发户的女儿订了婚而独自哀伤呢。
经子爵夫人指点他才知道,原来雷斯多伯爵夫人正是高老头的大女儿。老头的二女儿也是位贵妇人――银行家纽沁根的夫人。高老头一心爱着两个女儿,在她们结婚时,给了她们大笔嫁妆,自己只留下不多的一点儿积蓄。他本以为自己从此可以有两个温暖的家。谁知波旁王朝复辟后,两个女婿都摆出贵族的臭架子,不准老头再上门。于是老人不得不搬进花费不多的低级公寓,过着最俭省的生活。
就这样,当两个女儿因生活荒唐急需金钱时,还不时来压榨老头。拉斯蒂涅这才明白灯下绞金条和贵妇光临小客店是怎么回事。
在子爵夫人提携下,拉斯蒂涅结识了纽沁根夫人。其实这位银行家的妻子,手头也十分拮据。为了弄钱,拉斯蒂涅两眼又盯上公寓里的泰伊番小姐。黑帮头子伏脱冷乘机拉拢拉斯蒂涅, 说他可以派人杀掉泰伊番小姐的哥哥,好让泰伊番小姐独得百万遗产。条件是事情一旦得手,得分给他百分之二十做抽头。
拉斯蒂涅虽然想钱想得要命,却还不敢卷进谋财害命的勾当。他正待向泰伊番小姐的哥哥通风报信,伏脱冷却早在拉斯蒂涅的酒里下了迷魂药,把他迷倒。
不过到了第二天午餐时,伏脱冷的杯子也让人下了迷魂药。原来公寓里的老姑娘米旭诺得知伏脱冷的底细,向警察局告了密。伏脱冷酒醒时,发现自己已经落入警察手中。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还不断来找爹爹。小女儿纽沁根夫人新从爹爹那儿弄了一万两千法郎,布置她跟情人拉斯蒂涅的新巢穴。大女儿雷斯多伯爵夫人则向老人要钱替情人还赌债。最后,老人抱着病身子跑去卖掉仅剩的几件银餐具,还抵押了少得可怜的年金,总算凑足了一千法郎;而这只是为了替大女儿支付裁缝账,为了让她身着盛装,在舞会上高兴一晚上。
就在高老头躺在阴冷的公寓里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的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正在子爵夫人的盛大舞会上大出风头呢!经历了这么多事,拉斯蒂涅看透了一切。给老人送葬时,老人的女儿女婿一个也没露面。拉斯蒂涅亲手安葬了老人, 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
在黄昏中,他双臂抱胸,从公墓高处望着巴黎的贵族区,说了句:现在咱们来拼一拼吧!――他要投身到这个污浊的社会里去大干一场呢。
高老头是做投机生意起家的,他的钱,无疑是不干净的。可他对女儿那份舐犊之情,却着实让人感动,尽管那爱里带着几分病态。他心里也明白:两个女儿对他只是虚情假意,她们看重的是他的钱袋。一旦没了钱,他便像是一只被榨干的柠檬,抛到街上再也没人过问。――在这个社会里,金钱成了一切的中心;什么父女之情、夫妻之爱,全都染上了铜臭!
六六、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历险记》(19―20 世纪,美国)
马克·吐温:水深十二码
美国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1835―1910)比托尔斯泰晚生七年。说到他,就不能不提美国的一条大河――密西西比河。马克·吐温就出生在这条河边的一座小城汉尼拔。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个乡村律师,家里还开着爿小店。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马克·吐温只好到印刷工厂当学徒。后来他又对水手生活产生了兴趣,登上密西西比河的一艘轮船,当了一名领航员。他那部名叫《密西西比河上》的自传体小说,记录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有趣生活。就是“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跟这段水手生活有关呢。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他在船上干活时,常听人喊:“马克,吐温!”那意思是:水深十二码!――因为只有水够这个深度,船才能顺利通过。
船上有位老船长,常常给报纸写点儿航行知识的“豆腐块”。马克·吐温好开玩笑,一次偷了老船长的一篇短文,加上许多俏皮话,寄给报纸。署名时他灵机一动,就用水手们常喊的“马克·吐温”做了笔名。
不想这篇文章真的发表了,这要算马克·吐温的处女作啦。“马克·吐温”也就成了他的笔名,跟了他一辈子。
除了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员,马克·吐温还当过兵、淘过金,快三十了才干起写作这一行。他先是当记者,编报纸,业余时间则创作小说。
他那好开玩笑的性格渗透到小说里,形成幽默讽刺的风格,成了他作品的一大特色。看看他的早期短篇《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吧。
诙谐幽默开新风
卡拉韦拉斯县有个叫吉姆的人,专爱跟人家打赌。后来他捉了一只青蛙,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训练它跳高、翻跟头。他夸下海口,说他这只跳蛙全县第一。
一次,他拦住一个外乡人,逼着人家跟他斗蛙打赌,还替那人随便捉来一只青蛙。可是奇怪,他的跳蛙这回却跳不起来了。外乡人赢了四十块钱,扬长而去。吉姆这才发现,自己跳蛙的肚子里被那人足足灌了两大把打鸟用的铅弹……
跳蛙故事本来是美国西部流传的民间故事,被作者这么一渲染,格外引人发笑。――以前美国作家总是模仿欧洲文学风格,马克·吐温的作品却带着浓郁的美国乡土气息, 字里行间净是些美洲独有的方言俚语。尽管守旧的评论家看不惯, 说他败坏了英语文体的高雅风格, 可人们不能不承认,从马克·吐温开始,美国有了本土文学!
马克·吐温第一部长篇《镀金时代》,是跟别人合作的,写的是邮政局长霍金斯和他的老朋友赛勒斯上校的黄金梦。――上校是个穷汉,却慷慨好客,满脑子幻想,觉得美国这地方连空气里都是钱。霍金斯听了他的话,携家带口搬到密苏里州,跟他一块儿去捡“遍地的金子”。结果两人碰得头破血流,到头来直混到吃生萝卜喝凉水的份儿上。
19 世纪70 年代,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国势上升,号称“黄金时代”。社会上人人都在做黄金梦,可是真正发财的,只是大商人、大政客。这个表面上金灿灿的时代,充其量不过是个“镀金”时代――这就是这部书的主题。
两部历险记,爱心出少年
马克·吐温独自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是深受少年朋友喜爱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是个小镇上的淘气孩子,不爱念书,又厌烦姨妈管教,只想离家出走,去当个强盗,就像传说中的侠盗罗宾汉一样。
于是他约了好朋友哈克,搞来一只木筏,还从家里偷了不少吃的,偷偷漂流到密西西比河的一个荒岛上。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们很开心,可没过几天,带来的食物就吃光了,他们只好回家去。
不久,镇上出了件谋杀案,有个医生被人杀死在了坟场里。嫌疑犯是个叫波特的人,可汤姆知道波特是被冤枉的。那天夜里他刚好在坟场玩捉迷藏,亲眼看到杀人的是印江。为了不让好人受委屈,他挺身出来做证。淘气包成了小英雄,不过印江却跑掉了。
一天汤姆和孩子们去郊游,在一个山洞里迷了路,却意外发现了印江的踪迹。汤姆和小伙伴在山洞里转悠了三天三夜,才摸出洞口。――镇上人怕别人再误入山洞,就用铁板把洞口堵死了。
过了快一个月,汤姆才得知堵洞口的事。他告诉大人:印江还在山洞里呢!等人们进入山洞一看,印江已经饿死在洞中。
后来汤姆和小伙伴哈克在山洞里发现了印江埋藏的一箱子金币,两人都发了财。这叫“善有善报”吧。
马克·吐温摸透了孩子们的心理:哪个孩子的小心眼儿里没有点儿淘气的念头?汤姆的一举一动,正合了他们的心思;何况汤姆还特别机灵,又有着正直的好品质,难怪孩子们都十分喜爱这部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配角哈克,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长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成了主角。
哈克的爹爹是个酒鬼,喝醉了酒便打孩子。哈克偷偷跑到一座荒岛上,在那儿遇上逃亡的黑奴吉姆。他俩一同乘了木筏逃往“自由州”。一路上,这一黑一白、一老一少结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他们相亲相爱,形同父子兄弟。
小说写的还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呢。那时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帮助黑奴逃走,是要下地狱的!因此哈克也曾犹豫过,还差点儿去向吉姆的主人告发。可是一想吉姆对自己那么好,曾拼着性命救护自己,他终于下了决心:下地狱就下地狱好啦,反正不能出卖吉姆!――这种发自童心、超越了种族的友爱之情,真的很感人。
英国诗人艾略特就说过:“哈克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跟浮士德、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相比”美国的另一位大作家海明威说得更绝:“全部美国文学是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起源的……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他们所称赞的,正是小说里表现出的博大的爱。
《百万英镑》:超级大钞的魔力
马克·吐温的讽刺艺术,在他的短篇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篇《百万英镑》,辛辣地揭露了资本社会金钱万能的本质。
一个名叫亨利的美国人流浪英国伦敦街头,身无分文,看见人家扔在路边的梨核,也馋得流口水。这时有两位英国绅士给了他一个信封,要他暂时不要打开。亨利知道里面装的是钱,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跑到一家饭店填饱肚子再说。
等吃罢饭付钱时,亨利惊呆了:信封里装的竟是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票!――有位大阔佬肯赏光到店里来,饭店老板已感到天大的荣幸,哪里还肯要钱呢!他一路鞠躬,把亨利送出店门。
等亨利看清信中内容,才知道这钱原是借给他的,期限是一个月。而亨利有了这张大票子,在伦敦简直就如鱼得水啦。吃的、穿的、各种奢侈品,自有人争先恐后地送来。商人们唯恐这位百万富翁不肯到他们那里赊账呢。
亨利住进豪华的旅馆,气派比贵族还要大些。在一次宴会上,他结识了美国姑娘波夏。他还以百万富翁的身份支持一位朋友发行股票,一下子就赚了一百万!
原来,给他钞票的两位英国绅士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有个异乡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只拿着这么一张不能花的大票子,能在伦敦生活下去吗?一位说,准得饿死;另一位说,他会活得很好。――于是亨利就成了他俩打赌做试验的“小白鼠”。
一个月过后,亨利将百万大钞完璧归赵。如今他自己有了钱,又找到了心上人,有没有百万大钞已经不重要啦。――小说通篇只是夸张;可是它把资本社会人情冷漠、金钱万能的实质揭露得入木三分。一张只能看、不能花的大票子造就了一个穷汉的幸福,金钱就是那个社会的主宰啊!
哈德莱堡的声誉值几个钱
马克·吐温另一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主题依旧是金钱,读起来似乎更有回味。哈德莱堡是个小镇,一向有着诚实、清高的美名。可是有一回它得罪了一个过路人,那人便想法子报复,要把小镇的美名毁掉。
不久,镇上的银行职员理查兹收到一个沉重的袋子,还附有一封信。信上说:“我是个外乡人,当年因赌博而倾家荡产。镇上有位长者给了我二十块钱,还向我说了一句规劝的话,我由此改邪归正,才有了今天的发达。如今我是来报恩的,袋子里装的是一百六十磅金元,只要谁能说出当年规劝我的那句话,他必定就是我的恩人。请他把那句话写下来交给牧师,最终跟袋子里的底稿核对无误,这袋金币就是他的了!”
消息一公布,许多人都动起心思来:这位恩人很可能是已故的固德逊,可当时他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正在大家费心思的当口,镇上的十九位头面人物都各自收到那位神秘人物的信,信中透露了那句规劝的话:“你决不是个坏人,快去改过自新吧!”
这十九个家庭顿时都炸开了锅,他们开始盘算钱的用途,甚至有人已在赊账买东西……他们当然都以为,自己是唯一知道这秘密的人。――很快,神秘人物限定的期限到了,牧师陆续收到了十九封信。
公布结果的这天,全镇的人都挤到镇公所的大厅里。牧师当众拆开一封又一封信,信里的话全都一模一样。――拆到后来,不等牧师念,全镇的人便像唱歌似的齐声把那句词儿唱出来。镇上这些有头有脸的人――官吏啊,银行家啊,律师啊,羞得只差找个地缝钻进去!
然而牧师只念了十八封信。他跟理查兹有交情,把理查兹的那封压下来没念。镇上的人都欢呼起来,称理查兹是全镇最廉洁的人。
等到打开袋子一看,人们全都“傻了眼”:那哪里是什么金元,不过是些镀金的铅饼!
理查兹虽然没有当众出丑,良心却日夜不宁。他终于在临死前承认自己也写过一封丢丑的信。――哈德莱堡最后的遮羞布,也让人撕掉啦!
《百万英镑》写的是对金钱的公开追求,这一篇却深入到那些道貌岸然的上等人的灵魂中。他们心灵龌龊却又伪善作态的样子,让人觉得可笑之外,又添了一层可鄙可憎。那结局的一幕,让讽刺变得格外淋漓痛快。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一
书架上插着《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中华文学五千年(近现代卷)》,题签字迹隽秀挺拔,是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手笔。只是书脊略显陈旧,毕竟是二十几年前的出版物了。插在旁边的《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讲给孩子的百年文学经典》,则是五六年前更名再版的本子,封面依然簇新。
不止一个孩子告诉我,他更爱读世界文学这套,我听了有点儿意外――怎么会?据我所知,中国那套销量更大,似乎更受欢迎。
但也不难理解:中国传统诗文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课上读,课下背,老师家长又从旁引导督促。邻家有个小朋友还没上幼儿园,已经每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了。如此一来,新鲜感难免降低。家长们倒是热情不减,听说出了专门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学通俗读物,当然要第一时间抢着购买。
相比之下,外国文学的窗台对孩子而言显得有点儿高,多数孩子在小学阶段接触的,仍以《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传说故事居多,至多是《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等。不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就等在那儿,有人帮他们推开那扇窗时,满园春色扑面而来,五大洲五千年文学遗珍璀璨夺目,将给孩子带来何等的喜悦和震撼,是可以想见的!
有人打比方说:中国传统文化仿佛餐桌上的稻粱五谷,朴素馨香,一顿也不能少;外来文化则如鱼肉蔬果,滋味鲜美,同样不可或缺――这样的比喻当然远不够准确。不过有一点确定无疑:孩子们要长得结实,单一的营养是不够的;发育身体、健全人格,不可挑“食”,去芜取精、兼收并蓄才好。
二
而今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不惜重金,为他们报班、请家教,自然是有远见的。不过语言还只是工具,从文化背景上了解世界,从小培养孩子开阔的文化视野,应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岂止孩子需要扩展眼界,作为家长,您的知识结构又如何?您能数出几位世界级的文学“大腕”,说出几部古今知名的文学经典?《荷马史诗》您应该听说过,那么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又是谁?再看这些名字: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拜伦、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果戈理、狄更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左拉、莫泊桑、契诃夫、泰戈尔……这些文学巨匠的国籍是什么,他们的经典著作又有哪些?
至于作家们的逸闻趣事,您又了解多少?例如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自己缝皮靴?巴尔扎克为啥写作时突然号啕大哭起来?狄更斯因何能把苦孩子的生活写得那么逼真?“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又是什么意思……您不妨跟孩子们一起翻开这本书。
本书的写作,仍以时间为序,如同邀请孩子和家长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文学之旅:以世界各民族先民神话为起点,终点设在20 世纪现代文坛。
沿着岁月的长河,游走于五大洲的文学原野,去拜访人类文明史上顶尖的文豪巨匠;听“导游”介绍他们的生平,讲述经典故事,评说艺术短长,兼谈趣闻逸事。――您将与二百多位文学家晤面,翻阅七八百部经典作品……
三
本书此次获得再版机会,在修订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如内容上做了增益调整,新添的作家有乌克兰农奴诗人舍甫琴科、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及吉尔吉斯作家艾特马托夫……
形式上则改变了爷孙对话的构架,使全书的条理更为清晰顺畅。排列中强调时间线索,淡化地域国别,尝试以“地球村” 的视角俯瞰世界,让读者获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独特享受。
全书一百节,分为三册,每册书尾附有新编的简明作家词典。依《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的先例,仍按作家生年顺序排列。对正文中未及涉猎的作品,词典中也有所补充。
文字的朴素生动、亲切有味,仍是本书追求的目标。至于遴选精美图画分插于文字间,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也仍是本书宗旨之一。
感谢三联书店各级领导,使本书能以崭新面貌与孩子们再度见面。美编室蔡立国主任和刘洋老师的高水平装帧,为本书增色不少。责任编辑王海燕女士对这部书稿的不离不弃和始终陪伴,我感动,也成为我修订此书的动力。
附注:本书所引翻译文字出自名家,恕未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谢。出于对译者的尊重,在用字用词上尽量保持原貌,特此说明。
侯会
丁酉夏,于北京黄村与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