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泉,人大附特级教师。下面这封信是在2011年3月2日在人大附的一次家长会上写给校长的一封信。这封信针对当时家长对语文学习的一些问题做了解答。时至今日这封信的观点仍未重要,语文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观念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尤为重要。原信如下:
尊敬的刘校、翟校:
您好!
我觉得,对学生来说,读书,尤其是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也是心智成长的至途。它不仅决定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为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其精神品质的形成,最终对其毕生事业发挥影响。但是,小学阶段,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读书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已经无暇他顾。所以我觉得, 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在初中,尤其初一初二。一旦在初中阶段没有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因为, 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想读书,不去读书,不会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
二十几年的高三教学中发现,由于经典阅读的缺失,每每遇到成批这样的学生,他们头脑相当聪明,理科优势相当明显,但在语文学科方面千疮百孔,提升起来举步维艰,学生本人无可奈何,语文老师也一筹莫展。不仅如此, 经典阅读的缺失,还导致不少孩子人文素养的严重欠缺和人格面貌的严重欹斜,譬如情感苍白,精神疲弱,价值偏斜,认识低俗,行为偏执等等,这些必将给他们的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依据刘校长的“涵养大家气象、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上学期到初中接课之初,我们便为孩子自编了校本教材《五个一百》,其中包括名联100副,名诗100首,名言100句,古代寓言故事100则,带领学生去读去背,为学生打开视野,增加人文积淀。另外,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仅仅短短的一个学期,学生已经读了《红岩》《狼图腾》《林海雪原》《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保卫延安》《血色黄昏》《决战朝鲜》等多部名著。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被充分调动出来,经典阅读的热情空前高涨,心智水平和精神品质明显提升。 几个月的时间,在文学名著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上,初一的孩子已远远超过全国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
初一初二是孩子读书最为宝贵的时期,两年的时间一闪即逝。我决计抓住孩子这个读书的黄金时期,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经典阅读,努力打开视野,同时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力争读写结合,双获丰收。在阅读内容方面,除了古诗词对联、文学名著外,还打算引导孩子走进时政、经济、科普、文化、史哲、名人传记等文化经典,为他们放大人生格局、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我首先想让孩子走进史传文学。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青年一代对历史的集体失忆是非常危险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古往今来,读史的重要性被人们一再强调,而文史不分家是语文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我想让孩子既读中外历史,又读古今历史,尤其是反映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历程的“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既是文学,又是历史,读这些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说难以估量。我会把《红岩》《长征》《四世同堂》《南京大屠杀》《毛泽东诗词》等作品推荐给孩子,读这些作品,有利于孩子铭记历史,砥砺志向,锻造精神,开阔胸襟,深邃眼光,熔铸品格,放大人生格局,增加孩子的民族使命感。
我想让孩子们走进优秀当代作品。
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到获得其他奖项的《狼图腾》《补天裂》,一切值得读、应该读的作品都是孩子宝贵的精神食粮。 陕北高原一片荒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窑洞简陋,衣服破烂,但《平凡的世界》的真善美却带给孩子刻骨铭心的感动,这就该是孩子阅读的重点作品。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滋养、精神洗礼的过程。
我还想让孩子尽量关注一些时政、经济类作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阅读《现代化的陷阱》,他们能体会“有良心的”经济学者何清涟直面现实的勇气;阅读《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他们能感受作者江涌那炽热的民族情怀,这样,孩子从小就会在心里平添几分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我也想让孩子们走进传记文学。比如《鲁迅传》《毛泽东传》《林肯传》《贝多芬传》《居里夫人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去砥砺志向,磨练意志,感受伟大,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种子。
我也想让孩子们陆续走进世界文学名著。从《牛虻》《简爱》《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作品中,去品读亚瑟的坚强,简·爱的尊严,梭罗的澄静,保尔的不屈,冉·阿让的善良,从而开启心智,提升人格。
我想让孩子尽可能地张开心灵的眼睛,穿越时空,去拥抱无限广阔的蓝天。既走近孔孟老庄与古典四大名著,也翻开周国平的《人生演讲录》,王开玲的《精神明亮的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从中拓宽视野,感受哲理,品悟人生。
我还想让孩子继续吟诵千锤百炼的唐宋诗词,脍炙人口的名人楹联,同时,又不停留在一般的吟诵层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美妙诗句令人神往,但青山、绿水、飞瀑、流泉的醉人美景今已不在。环境在污染,矿藏在透支,水源在枯竭,土地在沙化……让孩子从小懂得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懂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源的无限丰富性,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限制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是应该把它融进海洋,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五官开放、神驰八极,去拥抱整个世界。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现象一直让世人关注。有人用一个绕口令来形容钱家的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在中国,除了“三钱”外,人们熟知的还有钱穆、钱钟书、钱玄同等人。著名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钱”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钱家人才荟萃原因何在呢,《钱氏家训》揭示了个中奥秘。
1、道德修为:“孝于家” “忠于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2、人文积淀:子孙虽愚,诗书必读。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钱氏家训》这种对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读书积累的重视,显示了钱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眼光多么地富有远见。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松树的种子 ,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基因。但是,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杯子里,它就很难生根发芽;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花盆里,它至多长成盆景;如果让这颗种子植根大地,去充分汲取水分营养、沐浴日月光华,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孩子走进名著,博览群书,去饱吸精神的“水分”“营养”和“阳光”,就是在为长成参天大树储备丰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们禁锢在语文教科书的“杯子”和“花盆”里,无异于蜗牛角上比拳脚,小水沟中赛龙舟,在狭小地盘上,永远演不出威武雄壮的剧来。
真希望人大附中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人大附中名校气派的道路—— 不靠繁重的作业,不靠频繁的统练,不靠时间精力的苦耗,不靠反反复复的低水平的知识技能检测,而是真正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注入生命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读书引领,从而达至一种理想的语文教育境界。同时,若所有学科皆然,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人大附中教育理念的辉映下,我们培养的孩子一个个将展现出大家气象,他们学业优异,视野开阔,人格高尚,气概不凡。他们既有家国精神、民族情怀,又有天下眼光,世界胸襟。在未来的日子,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他们将逐渐崭露头角,不仅撑起共和国的蓝天,而且活跃在广阔的世界舞台。
然而,中考毕竟是无法绕开的坎儿。关于中考,我的想法是:初一初二,先侧重抓好高质量的经典阅读,为孩子筑实语文学习的根基,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初三则集中精力应对中考。基于此,上一学期,我对教材大胆取舍,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学生们收获颇丰。 我觉得,有了初一初二的大量的读写积累,面对中考,孩子们将会居高临下,举重若轻。有的家长也认为:广泛的经典阅读,不仅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利,对中考以及未来的高考也有利,而且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为读书实实在在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一个学期的读书引领中发现,孩子们的求知愿望强烈,读书兴趣浓厚,生命能量强大,学习潜力无限,心智成长很快。 如果把这样一群富有天赋的孩子封闭在狭小逼仄的课本蚕茧里,为了中考的一分半分,不厌其详地进行知识讲解,不厌其烦地进行检测训练,而不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教他们破茧而出的努力和练羽蓝天本领上,就育人而言,这是多么的浅见功利;对孩子而言,这是何等的生命浪费;对社会而言,又是多么令人痛惜的宝贵民族智能资源的虚掷。而这,又怎能不让钱学森发出“新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的叹惋?
以上所谈难免不妥,诚请校长批评指正。
即颂
春安!
于树泉